藍桉去湘西苗寨遊玩,買了好多條蠟染的圍巾。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蠟染的發明以人們對物質特性的重複認識和利用為基礎,並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因素和技術條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蠟染是基於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蠟染產生的時間應在紡織、印色和畫饋工藝成熟之後。
從原料上看,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採用;防染材料也不拘於特定品種,動植物蠟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樹脂和蜂蠟;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藝,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藍為主。
從範圍來看,蠟染技術存在與世界上很多地方,風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種多樣。由於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北方寒冷地區不宜進行蠟染,因此蠟染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中國蠟染藝術,大多是集中於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因而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徵、民間特色與地域個性。
這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自然條件好,有山有水,適合種植靛藍和養殖蜜蜂,為蠟染的創造提供了必要條件。
中國民族民間蠟染藝術,儘管集中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但由於西南地域廣袤、民族多元,形成了不同形式與不同風格的蠟染藝術。
有的雖是多個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區,其蠟染風格卻是相同,有的雖是同一民族,但由於分佈在相距較遠的不同區域,其蠟染風格卻迥然相異。
對於這種多樣的蠟染藝術現狀,不管是從不同地域還是從不同民族來認識和理解,似乎都很難採用一種方法或一種分類。
因此,有學者按不同地域分析蠟染藝術的特徵,有學者按不同民族理解蠟染藝術的風格,筆者以二者相容方式,來分析與論述中國的蠟染藝術。
按地域來說,中國蠟染主要集中的地域是貴州、雲南、廣西、海南、四川、湖南、廣東,臺灣、江西等地,按民族來說,中國蠟染主要是在少數民族中流傳與使用,如苗族、布依族、瑤族、水族、彝族、土族、白族等,按方言來說,中國蠟染主要集中在黔東方言、黔滇方言,黔西方言等地區。
不同民族服飾、圖案與不同民族語言是有著內在聯絡的,“在服飾不同的苗族中,其語言有差異,如服飾差別大,其語言的差異相應也大,語言相同,其服飾基本款式也大同小異。
按風格來說,中國蠟染的風格可分為不同的型別、特徵,如丹寨型、重安江型,織金型、榕江型、川南型、海南型、文山型等。2這種風格分類,是以藝術為主、跨地區的分類方法。
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相同民族和不同地域,其蠟染在用途、工藝、圖案、風格上各不相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大多集中在中國西南的邊陲地區。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然後用沸水去除蠟,布面上就會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蠟會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然而,隨著工業自動化的飛速發展,使得蠟染這項費工費時的手工藝逐漸衰落。此行走進貴州,瞭解這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術。
苗族是我國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其祖先是蚩尤。
苗族人民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蠟染藝術作品在整個染織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
在苗族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位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總希望能在衣裙上染出各種圖案。一天,她來到一個百花園,園裡百花爭豔,蝶舞蜂忙。
她看得入迷,連蜜蜂爬滿了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發現衣裙上已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她只好把衣裙拿到染桶中重新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
當她取出衣裙時,奇蹟出現了: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各種圖案!她心頭一動,找來蜂蠟,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桶中,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式的圖案。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流傳開來了。
在貴州的苗族婦女,服飾使用蠟染十分普遍,衣、裙、圍腰以及其他棉織生活用品。
這種現象與苗族崇尚蠟染有關,她們以擁有多而精美的蠟染品為富為德為美,許多支系不僅在祭祖、婚喪、節日等重大場合都以蠟染為飾,而且生活中也離不開小巧精緻的蠟染品。
這些用作蠟染的白色布料很多也是這些苗族婦女自己紡織,她們使用的是最傳統的紡織技術,純手工製作。
這些純手工打造的布料雖然工藝上優於機械,但製作時間過長,經濟效益不高,無法被現在的年輕人接受,傳承難度很大。
蠟刀是一種自制的鋼刀,常被稱為蠟刀。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鋼片組成,一端綁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於蘸蓄蠟液。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來選擇不同規格的蠟刀。
苗族婦女蠟繪,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對稱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摺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蠟染繪成後,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熔化後即現出白色花紋。不過看到這染缸和操作的這位奶奶時,我一下子好像明白了許多。
這雙常年不停翻動染缸中布料的手,已被染料染成藍色,染料已經滲入了她的面板,任你再怎麼清洗也無法完全洗淨。這樣的操作環境與手法,難怪現在愛美的年輕一代都不願意去從事。
隨著苗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傳統手工工藝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現在苗族人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傳統文化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世代相傳的。“過去由於居住在高山峽谷中的苗族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們的價值選擇就只能是祖輩所創造的文化。
苗族婦女服飾使用蠟染十分普遍,衣、裙、圍腰以及其他棉織生活用品。這種現象與苗族崇尚蠟染有關,她們以擁有多而精美的蠟染品為富為德為美,許多支系不僅在祭祖、婚喪、節日等重大場合都以蠟染為飾,而且生活中也離不開小巧精緻的蠟染品。
這些用作蠟染的白色布料很多也是這些苗族婦女自己紡織,她們使用的是最傳統的紡織技術,純手工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