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就活像是隱藏在兩塊木頭裡的靈魂,當古代的工匠將多餘的部分鑿掉後,兩塊木頭便會緊緊地互相握著,不再分開。
理論上,一個方向的榫卯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也許10年,也許15年,長時間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牽引下,便會自動鬆脫,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這些作用力影響的結果,就如潮汐漲退的道理一樣:
然而,當榫卯結構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話,張緊與鬆脫的作用力便會互相抵消。一個榫卯如是,無數的榫卯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出現極其複雜微妙的平衡。
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隱含著古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榫卯結構最先出現在木建築體,在如今常見的古建築上的斗拱,便是使用榫卯結構而成的承重構件,在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榫卯也從木建築到木傢俱一脈傳承下來,成為傳統技藝中的經典。
中國古典的木建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例證,古代木質傢俱可以說是木質建築的縮影,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隱含著古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古典傢俱部件與部件之間以榫卯結構結合起來,在不同角度的力量下相互抗衡以產生咬合力,從而塑造了傢俱堅固結實的承重力,而從外觀看來整齊勻稱,力量含而不露,相生相剋,以製為衡;以木材本身力量作為制衡力量,而非使用銅皮、鐵釘等金屬物保持其堅固性,又飽含著順應木材本質而製作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觀。
明清傢俱研究專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傢俱研究》總結:“傳統傢俱以立木為支柱,橫木作連線材,吸取了大木構架和壼門臺座的式樣和手法。
“跟房屋、壼座一樣,傢俱的平面、縱和橫的斷面,除個別變體外,都作四方形。四方形的結構是可變的、不穩定的,但是由於傳統傢俱使用了‘攢邊裝板’,各種各樣的棖子、牙條、牙頭、角牙、短柱及拖泥等,加強了結點的剛度,迫使角度不變,將支架固定起來,消除了結構不穩定的缺憾,同時還能將重量負荷,均勻又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
傳說春秋時代,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製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亦稱孔明鎖、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
在中國古代,只要使用木頭,無論是一棟房屋、一扇門窗或是一件傢俱,完全不用金屬釘子,全憑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線合理,面面俱到。
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堪稱天衣無縫。
它廣泛運用於傳統建築中的柱、梁、斗拱等,也應用於傢俱的各個關節。
古代工匠手藝的高低,透過榫卯結構便能清楚的反映。所以,榫卯結構是木匠的靈魂。
可以去看看榫卯這部文藝片,影片以中國傳統古建築的文化精髓“榫卯”來指代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古建築專家陳文遠,對傳統文化心懷敬畏,有時候生活的節奏容易讓我們忽視了最根本的情感,畢竟科技更新換代得眼花繚亂,感受傳承、感受榫卯一種驚豔千年的中國美!
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而鐵釘連線就做不到。
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線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透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我們現在家庭裝修時會發現,沒有木工師傅採用榫卯結構了,很多人都感覺是現在的木工師傅“笨”了,不願意也不會使用傳統的卯榫結構施工了,很多人開始懷念傳統的榫卯結構,甚至質疑現在木工的技術水平。
卯榫結構的傢俱是我國傳統傢俱上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上千年來我們裝修工匠的製造出來的奇蹟,特別到了明末時期更是達到了藝術的巔峰。
在世界上我們如果說我們的榫卯技術水平第二,估計誰也不敢說第一,就是這麼牛。然而,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不見了蹤影,為什麼現在的木工師傅不沿用卯榫結構裝修呢?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卯榫結構相較現在裝修中的優缺點。
第一點.卯榫結構是古代特定時期下的產物。那個時期金屬件不多,而且貴的要死,老百姓是用不起的。都是貴族和統治者們的專利,老百姓僅有的鐵器也是用於農耕用具,統治者則熱衷用稀有的鐵器去製造斧鉞鉤叉,這樣可以擴大自己的地盤。
在這種情況下,木匠們只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來了適合做傢俱的卯榫結構,後來不斷完善和豐富卯榫結構的形式。
第二點.古代卯榫結構用的木料不是高密度的木材,就是高油脂的木材,這些木材生長週期長,密度高當然木紋結構強,不容易開裂。原來用的黃花梨,檀木、烏木、鐵力木、紅酸枝、甚至貴族專享的金絲楠木,你現在去買買試試,打造一件傢俱造價不說頂一套房子,起碼一輛高檔車是沒問題。光買材料都破產了,別說裝修了。
現在用的什麼木材?便宜點的松木,杉木、桐木、楊木、橡膠木等等,稍微好點的用胡桃木、櫸木、橡木、冷杉、鐵杉、山毛櫸、樺木等等木材。這些木材生長週期較快,密度低不適合卯榫結構。
第三點.裝修造價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錢多少的問題。卯榫結構複雜,對尺寸的精準度要求極其苛刻,而且用機械化生產難度很高,全部要靠木工師傅一雙手來完成,這就會嚴重影響裝修週期,最後導致裝修成本直線上升,這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無法接受的。
第四點.卯榫結構是藝術,我們大眾需要的是生活。卯榫結構現在屬於藝術範疇,很難融入到我們的平時生活中去,用卯榫做的一把黃花梨太師椅,造價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請問你是供著呢?還是坐著呢?誰家有反正我不敢做,我怕坐壞了賠不起。
第五點.現在五金連線件更符合裝修技術要求。試想一下,如果用現在的釘子或者五金件,去連線古代的黃花梨木,會有什麼結果?我大膽的猜測一下,十有八九會劈開,因為木頭太硬了,釘子砸不進去,如果木工來個霸王硬上弓的話,後果很簡單,估計木工會哭暈在廁所裡。
第六點.榫卯結構的傢俱萬一壞了,維修難度大,維修成本也高。現在裝修講究的是價效比,不能盲目的追求榫卯結構。現在兒童一些益智類的遊戲就有榫卯結構,一次玩一個魯班鎖(也有人叫孔明鎖的),結果拆開以後再也沒有能組裝起來,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第七點.榫卯結構複雜,培養專業木工的週期長。如果木工想學習榫卯結構,不是兩三年能培養出來的,而現在的木工都是靠電動工具施工,施工都工廠化了,裝修現場很多都是負責安裝,一般1年就能熟練施工技術,出師非常快。不像榫卯結構需要這麼長的培養週期,再加上學習難度大,市場小,所以很多年輕的木工都不願學習榫卯結構了,這也是影響榫卯結構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傳統的榫卯結構不應該消失,我們也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將兩者緊密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相得益彰。現在一些高檔的傢俱還是採用的簡單的榫卯結構,這樣做出來傢俱一體化程度高,美觀好看,非常符合我們的審美目光。比如說我們現在生活中最常見的紅木傢俱,還有一些高檔的傢俱,還是在沿用榫卯結構。
現在木工不用榫卯結構,並不是木工“笨”,而是“時勢造英雄”是木工接受了時代的選擇,順勢而為罷了!
在古代,這些東西一般人也是用不起的,家裡最多有個櫃子,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板凳,全套傢俱得是當地首富才買得起。
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也有人說榫卯工藝是我國傳統傢俱工藝的靈魂。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卯”,整件器物上,不用一釘、一絲的金屬連線,全部採用凹凸結合的榫卯構成,榫卯咬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
從理論上說,一個方向的榫卯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十多年便會自動鬆脫。這是因為長時間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牽引下,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作用力的影響的結果,就如潮汐漲退的道理一樣。
然而,當榫卯結構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話,張緊與鬆脫的作用力便會互相抵消。一個榫卯如是,無數的榫卯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及其複雜微妙的平衡,歷經千年而不脫落。這與哲學中“陰陽互補、虛實相生”的道理不謀而合,既是中華智慧的結晶,亦是中華文脈的延續。
榫卯工藝可以說充滿了中國古人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一盈一虧,互補共生,缺一不可。而且榫卯工藝也體現了“不把事做絕,不把路堵死”的做人哲學,起承轉折都是活釦,拆卸組裝不傷器物。
嚴密、間不容髮,歷經千年而存在,被譽為“家中國粹”。古時的匠師們,利用榫卯結構讓每一塊木頭互相滲透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渾然天成、天衣無縫的和諧世界。
在今天,物質生活的富裕,情感表達的細膩,人們對生活高品質的追求享受,對傳統傢俱文化與建築和環境的和諧統一的繼承和發展,這些都在榫卯結構所展示的建築、傢俱上面得到很好的體現,道家思想的文化精髓在這些凹凸結合的連線結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每一棟古老的木構房子,在歷經無限風霜雨雪後,屋內的每一塊木頭,甚至每一件傢俱的榫和卯都彷彿仍在感恩對方的存在,榫對卯說:執子之手。卯對榫說:與子偕老。正是由於榫和卯“陰陽互補、虛實相生”的配合,木構器具才能地老天荒的陪伴。
中國古典傢俱的榫卯設計不同於傳統手工藝品,如玉雕、牙雕、鼻菸內畫壺等,完全是技巧的純熟,為了裝飾而裝飾,取悅於人們的視覺快感。
而傢俱中的設計必須在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後,還要求科學合理性,使其長久的耐用。這就要求每個木料榫頭卯眼,必須根據傢俱的造型組合,從力學上每個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師傅的多年目測經驗中,能準確地判斷出來。
中國傳統傢俱自明末進入技藝之巔峰。此後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如今中國傳統傢俱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舉世公認,日久彌香。
中國傳統紅木傢俱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傢俱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製造史上堪稱奇蹟。這種傳統的民族製作工藝正是海內外人士追捧的原因。
榫卯結構意味著傢俱不可拆卸,不能使用平板包裝,必須整個傢俱打箱運輸、上樓;
從結論上來說基本是對的,但是榫卯終究目的不是不可拆卸,至少最開始不是。合理的榫卯都應該是可逆向的,因為木材本身的材質特性都必須考慮到維修或更換部件。
比如建築的木質結構都是可以拆卸的。
榫卯的目的是連結和穩固,保證強度。
合理的榫卯都是可以拆卸的!問題在於不是普通使用者能拆卸,因為普通使用者不懂榫卯的連線順序,另外要藉助工具。以前的榫卯也要用到膠水,不過動物膠為主。2種,一種是魚鰾,就是魚的氣泡熬出來的,也有豬皮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