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三章 榫卯(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三章 榫卯(1) (1 / 2)

藍桉去大同旅遊,參觀了懸掛在空中1500年不倒的建築——懸空寺。

藍桉剛開始還以為,它靠的是立起來那幾根柱子支撐受力的。

許多遊客也是這樣以為的,然後有人試過用手推這些木柱,它們甚至可以晃動,根不受力。它們的存在只是匠人們想給人視覺上的安全感。

這座像是從懸崖上生長出來的寺廟,之所以能經歷無數次地震卻屹立千年不倒,這其中的關鍵正是榫卯技術的運用。北魏的工匠們不用一顆釘子,純粹利用木頭本身的凹凸關係連線在一起,最終建成了一個穩定性和彈性皆備的建築結構。

這種純天然的工藝,與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高度一致,它讓一件看似沒有生命的建築家居產品具有了靈魂,在看似不刻意的咬合之間,彰顯大道至簡的東方美學。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和傢俱最主要的結構方式。在部件連線處,凸出來的叫榫、凹進去的則是卯。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利用榫卯結構,可以不用一釘一膠,製作出複雜的建築與傢俱。

中國榫卯建築的代表:故宮。在597年間經歷了200多場地震,卻能屹立不倒,萬古流長!

近期,英國某電視臺推出了一系列中國紀錄片,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揭開了這一偉大建築的奧秘,讓所有的外國觀眾深受震撼。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河北唐山發生了7.8級的地震,在短短的23秒內,整座城市被夷為平地。連距離震中150多公里的北京,也陷入一片驚恐之中。但那座經歷過無數兇險的故宮,卻依舊安然無恙,歸於平靜。

為了解開其中的秘密,英國電視臺專程跑到北京,在故宮專家的帶領下做了個實驗。

他們按照1:5的比例,建造出一棟紫禁城模型,並對它進行地震模擬實驗。

從一開始的4級、4.5級,再“升級”到5級地震,每次持續30秒的時間。斗拱結構開始受到震動,整個模型都搖晃了起來。

接著開啟7.5級的強度之後,牆面已經搖搖欲墜,承受不住,轟然倒塌。

但是榫卯和斗拱組成的建築結構,在短暫的晃動之後,依然“毫髮無損”。故宮專家和外國木匠理查德目睹了全過程,又將地震的力度加大到9.5級,要知道這種地震強度,相當於炸藥的威力!

10.1級的時候,已經快要坍塌了!但是30秒之後,它依舊穩穩地立在那裡,只是發生了輕微的位置偏移。

理查德看得目瞪口呆,連聲讚歎:太完美了!

故宮在10.1級極具破壞力的地震面前都能安然挺過的秘訣就是斗拱。那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由弓形和方形的木塊組成。

斗拱也屬於榫卯構造方法,不用一個鐵釘,一滴膠水,就能讓木結構之間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這樣一來,整個建築變得非常穩固,不但能承受來自屋簷的重力,而且因其結構本身鬆動但不散架的特點,避免了建築物倒塌的可能。即使發生了地震,也能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

除此之外,故宮不倒的原因還在於充滿玄機的柱子,一般建築的柱子,都是深紮在地基裡,一遇到強震就會直接從中折斷。

而紫禁城的柱子,有一定的移動空間,這就避免了因折斷而造成的整棟倒塌,哪怕遇到強烈的震動,只會稍微發生一點位移。

驚詫之餘,理查德把紫禁城抗震的秘密用一個詞來概括:flexibility(柔韌、靈活)。他感慨到:正是這種“柔中帶剛”的特點,造就了紫禁城建成600年仍屹立不倒的奇蹟!

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桁檁(桁架檁條)、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在中國建築中,原則上採取榫卯連線的方式,必要時也會用鐵釘。

中國傢俱把各個部件連線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俱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範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俱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透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幾十種不同的“榫卯”,按構合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三大型別:

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

另一類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複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託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榫卯被稱作紅木傢俱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的榫頭與凹進去的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由於連線構件的形態不同,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傢俱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

長短榫是在腿上部鑿出長短不同的兩個榫頭,與面上的卯眼相接,因兩榫頭高低不同,可以使連線更加穩固。

長短榫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是其他榫卯的一部分,如夾頭榫、抱肩榫、掛榫都會使用長短榫與面連線。長短榫是面板與線材連線中常見的榫卯結構。

楔釘榫是連線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結構。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兩片出榫嵌接,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

然後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動即可。常見於圈椅的扶手、圓形幾面、圓形拖泥等部位。楔釘榫是常見的線材連線結構。

燕尾榫是一種平板木材的直角連線節點,兩塊平板直角相接,為防止受拉力時脫開,榫頭做成梯臺形,故名“燕尾榫”。燕尾榫在木製傢俱中十分常見,常見於面板垂直拼接處。

抱肩榫是有束腰結構傢俱中常用的榫卯結構之一,在腿足上部承接束腰和牙板的部位,切出45°斜肩,並在斜肩向內鑿出三角形卯眼,相應的牙條亦作45°斜肩,並留出三角形榫頭,兩相扣接,嚴絲合縫。

穿帶在椅子座面等部位常見。將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

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即為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