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爽。
不過《蘭心》在媒體和觀眾那裡,得到的評價就複雜很多了,從大量半路退場的觀眾就可以看出來——前後兩部華語片,《蘭心》的熱度沒有《默》的一個零頭,報導和討論就是這樣的,旱的旱死,澇旳澇死。
“《蘭心大劇院》首映反應兩極,熱度遠不及季銘新作《默》”——這種標題幾乎在季銘走出放映廳的時候,就能想到了。後面也果不其然,中文媒體拿這個當標題的,不是一兩家。
倒是鞏立的表演得到不少觀眾的認同,認為她可以一爭影后。
看完《蘭心》的季銘,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第一次被記者現場抓住,是國內的記者,熟人,六公主的人,她也是湊巧,本來是抓樓燁他們的,樓燁有一個專訪,是給了獨眼浪,所以六公主打算在出口聊幾個問題,正好抓住季銘。
“季銘,看完了覺得怎麼樣?”
“挺好,很非同一般的體驗。”季銘回答了一句,然後就把她推給樓燁:“你找正主去,我今天回答了幾十個問題,腦袋有點脹,先告退了。”
沒辦法,只能目送他走。
……
安靜的威尼斯,其實很小城鎮,尤其對於熟諳江南水鄉的季銘來說,除了一些異域風情之外,確實看不到符合它煊赫名聲的博大。
只不過它甚少有安靜的時候。
季銘跟莫瑞斯走在小河邊兒的時候,就難得的享受了一次威尼斯的安靜——莫瑞斯是個禿頭英國佬,年紀並不大,對於英國人來說,這很正常。
他是一位音樂劇製作人,當然也是電影製作人。
“我覺得《默》非常適改編成音樂劇,它有現成的舞蹈,段落式的的結構極其適合舞臺,虛實結合的劇情同樣會吸引觀眾,”莫瑞斯是透過電影節組委會聯絡的季銘,一聽音樂劇,然後看了看他的履歷,季銘趕緊就答應了。
免費的老師啊。
“是麼,您能說的具體一點麼?”
唔,說的具體一點,我回家好參考著做一做。
莫瑞斯完全想不到季銘的險惡,他以為季銘對此很感興趣——如果他知道季銘曾經的倫敦之旅,可能會更堅定這一看法。所以他非常熱情地給季銘分析,為什麼他覺得《默》很適合改成音樂劇,而且是很“高階”的那種悲劇。
說到激動處,他描摹著在黑暗的舞臺上,季銘身處光柱裡,形單影隻地跳著《寂靜湖》,蒼涼幽遠的音樂響起,黑暗裡影影綽綽的合唱演員們,泣訴著這最後的燦爛和光華,提前為生命的終結哀歌……
哇哦。
太美了。
“您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非常好。”
“所以您同意合作了是麼?”莫瑞斯瞪大眼睛,等待季銘的確認。
季銘還沉浸在莫瑞斯幫他描摹之後,越發完整的音樂劇《默》的想象中:“我覺得它馬上就要出現了,儘管還沒有十個月,但我已經等待它很久了。
“……什麼?”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