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56章 莊子的道德與人德(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6章 莊子的道德與人德(三) (2 / 2)

孔子見叔山無趾是個受過刑的人,就發出感嘆: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

意思是說:你這人做事不謹慎,因此而犯了過錯被砍了腳趾,才造成如今這樣地後果,成為一個殘疾人。你雖然今天來到我這裡了,你是來向我請教的吧?可是!往事已經無法追悔了?你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其實!孔子說的也是老實話,可叔山無趾不愛聽,辯解完之後就走了。

叔山無趾說:“我過去因為不懂世事而觸犯了刑法,沒有保護好我的身體,才失掉了腳趾,我已經追悔莫及了。如今我來到你這裡,是因為我的內心裡還保有著比雙腳更為可貴的東東,我有一顆向善、向美、追求真理的心。所以!我想竭力地保全它。

蒼天沒有什麼不覆蓋的,一切都在蒼天之下。大地沒有什麼不託載的,萬物都在大地之上。我把先生當著天地,哪裡知道先生竟是這樣的人,竟然把我排斥在外,這太令我失望了。”

孔子怎麼把叔山無趾排斥在外了呢?

叔山無趾認為,孔子先前說的話,是說他不完美了,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無論是人的外在形體,還是一個人的道德品德,你都有問題了。

你受了刑了你成為殘疾人,你的身體是不是不完整了?你受了刑了也說明你這人人品有問題。

所以!叔山無趾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覺得孔子的認知境界還沒有他高。所以!他就離開了孔子,然後去找老子學道。

孔子的境界怎麼就不高了呢?

叔山無趾認為:孔子是站在社會學人的高度上來看待人和人生的,沒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

他雖然是一個受了刑罰的人,有過錯,可那不都是過去的事?在成長的歲月裡,誰沒有犯過錯?

我這不是?我在努力改正,努力學道,明白人生啊?

再則!作為人,作為天地間的一個物種,我還活啊?我既然存在於天地之間,就沒有誰可以將我排斥在外的。天地都能容我,你孔丘怎麼可以不容忍我呢?

第三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呢?

主要講孔子是站在“人德”的角度上看待事物和人生的,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上看人生世事的。

從第三個故事開始,《德充符》由道德說到人德,往人德方面講了。

叔山無趾就把自己的遭遇和看法對老子講了,老子對他說,你怎麼不就借這個機會,給孔子講講道呢?你對他講一下道家的“生死觀”啊?讓他明白人生啊?

叔山無趾回答說:“天刑之,安可解!”

這是他自己給自己的刑罰,是謂‘天刑’,別人哪裡可以幫他解脫呢?

老子嘆道:“唉!固執己見的人都是這樣,明明自己錯了,就是不承認,還找各種理由來辯解。要想讓他們明白過來,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天刑’!這就是天刑!天刑之,安可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