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43章 莊子的心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3章 莊子的心齋 (2 / 2)

以為心齋就是遮蔽一切、一生都心齋,達到無知無慾狀態,顯然是誤導。或者!是偏激理解。

在講解心齋的時候,莊子還講到了“氣”。

氣!什麼叫氣呢?氣!空氣也!肉眼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就像道一樣,它是確實存在地,卻什麼也看不見。這就是虛!虛!無也!無!沒有也!讓自己的心裡什麼都沒有,心裡沒有想法、大腦裡沒有意識,這就是心齋!

其實!在這裡,莊子一樣運用了“類比思維法”。類比思維在老子的《道德經》充分體現了出來,老子運用的就是類比思維法。

類比思維是人類大腦育的一個過程,值得學者去研究。

莊子一樣要我們效仿自然,效仿道。在這裡,莊子要我們效仿空氣。他認為我們要像空氣那樣,無所不在,卻又處處存在。

接下來,又具體解讀了一下。

請看原文:

……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

孔子說:“你的悟性很高,理解的很透徹。我再引申下,讓你更深刻地理解。

無論你到了哪裡、在什麼環境下、與什麼人打交道,你都不要把自己當回事、不要把自己當存在。不要把面子、利益、自尊、名譽等等地當回事。能夠融入這個圈子,就儘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能融入這個圈子,就趕緊離開,換一個環境。

要做一個開放型的自我,不要建立個人堡壘把自己封閉起來。你就把自己當成一所空置的房子,什麼人都可以容得下。為什麼要開放到這個程度呢?把自己當成一所空置的房子呢?你就把這一切都當成迫不得已、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我們為了生存下去,才不得已而為之。

你要是這樣去做了,你就差不多接近道了。你就可以在那個環境中生存下去,並且混得很好。

不走就不會留下痕跡,只要走了就會留下痕跡。人生也一樣,不可能不與人處事,不可能不與人打交道、交往。與人交往就會留下一個人的痕跡,就會暴露一個人的品德。一個人被人指使、受人差遣了,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就會偽裝,避免自己吃虧。可是?當我們面對蒼天的時候,蒼天有眼,我們都暴露在蒼天之下,無法偽裝自己。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如果把天地比作一張大網的話,萬物都在其中,一個都不會遺漏。)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真實地自己!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更有利於我們生存,有利於我們在任何環境下生活。

只聽說有翅膀才能飛翔,還不曾聽說沒有翅膀也能飛翔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依據的,人也一樣,人的品德是依據一個人的行為而來的。只聽說一個人對某個事物很有研究,他才是真正地知道、瞭解這個事物。還不曾聽說到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根本不瞭解,也沒有去研究,他能知道、瞭解這個事物的。

(與世隔絕,無知無慾,怎麼了解社會?怎麼能夠更好地生活、生存?)

看一看面前的虛空,想一想自己的內心:裡面是不是也像面前的虛空那樣,一無所有。如果還有,趕緊把它清空,包括讓你開心的喜事。如果無法清空內心的想法,還在胡思亂想,那就叫“人在心不在”、心不在焉。

如果我們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經過思想就能判斷出是非,一切止於耳目不需要用心去想,空出我們的心房。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樣地境界,那麼!我們的心房裡面,還能有什麼東東容不下呢?如果我們達到了這個境界,只會神鬼都會來依附。

當然!如果我們想達到這樣地境界,是必然有依據的。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道’,人在天地中的位置,人生的意義,人為什麼活著。我們只有明白這些,才能達到這樣地境界。才能一切止於耳目,空出心房,才能包容一切。

人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但是!人區別與他物,人是有靈智的。所以!大多數人是有分辨能力的,能夠分辨出是非的。禹和舜都知道這些道理,遵循這個道理。所以!人民都依附於他們。這也是伏羲、幾蘧一生所遵循的道理。何況!我們面對的大多是普通人!我們與他們相處,還有難度嗎?”

透過以上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心齋不是讓我們與世隔絕,不是要我們無知無慾。而是!要我們遮蔽不需要、無用的資訊。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