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的最後兩段,顯得與前面不連線,也就是關於影子那段和最後的莊周夢蝶那段。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兩段讓人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其實!整篇文章都不連貫,都是後世大能把莊子的文章整理編輯到一起來的。
關於影子這一段,特別符合莊子的行文作風,犀利、喻意深刻,直陳要害。
而把這一段放到《齊物論》裡面,也可以與上下文所要表達的聯絡起來,可就隱藏了莊子所要表達的喻意了。本來!莊子所要表達的,很直接明瞭。可經過這麼一改,就有些變味了。
也許?這段文字在莊子的原著中,跟《盜蹠》等篇一樣。
也許?正是因為某些篇章中提及了孔丘也就是後世的聖人孔子,以及儒家文化,以及對庸俗世人的評擊,後世之人不敢說是莊子所寫,而怕因此莊子受到攻擊。
攻擊的後果!也許就要遭遇封殺!焚書坑儒就是個例子,當有礙於主流文化發展的時候,封殺是很正常地。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說得更直接一些,有礙於某些權力者的利益時,就要遭遇封殺,而不是學術思想本身有沒有問題。
畢竟!後世儒家學說成為了主流文化,而學道、真正懂得道學的人只有少數。加上有人故意曲解道家學說,給道家抹黑,讓道學走上了邊緣化。
這一段的原文如下: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罔兩:影子外圍的淡影。
景:通“影”,影子。
這段話的意思是:
影子的影子問影子:“你剛才走著好好地,怎麼現在又停下了;你剛才坐在那裡,怎麼現在又站起來了。你這影子,你怎麼沒有自己的節操呢?”
影子回答說:“我是影子,有陽光照射物才有我影子。陽光照射的角度變化了,或者是物移動了,我就跟著變化、移動,我怎麼沒有節操呢?
你要說我沒有節操,那麼!我所依賴的那個物它才沒有節操呢?你要說我所依賴的物沒有節操,那麼!陽光它還沒有節操呢!
我所依賴的那個物難道要像蛇的蚹鱗和鳴蟬的翅膀那樣嗎?長在陽光的身上?那樣!就看不見我影子了。
我怎麼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我怎麼就成了影子呢?我又怎麼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做影子又有什麼不好呢?”
在傳統解讀中,一般都解釋為依附。影子的影子依附影子,影子依附於物,物依附於陽光。
那麼陽光依附於什麼呢?
把這段文字安排在《齊物論》裡,就成為這樣地解釋了。
那麼?陽光依附於什麼呢?
不需要多餘地解釋,聯合上文來理解,所要表達的意思是:陽光依附於太陽,太陽依附於道。因為!道是萬物的本源。因為有了道,從而有了一切。有了太陽、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一切。
這樣解釋也能說得過去,但是!放在《齊物論》篇中,後世編輯整理者也並非完全這是個意思,一樣還有更深地喻意,很隱晦地暗示,也是莊子原著中可能要表達的。
後世編輯大能,為了文章、為了學術思想不被封殺,而把喻意隱藏得更深了。
其實!喻意就是指:世人都是那麼地庸俗,就跟影子一樣!模仿別人、效仿別人,沒有自己的腦子,沒有經過自己的腦子。
世人都是影子,或者是影子的影子。影子的影子依附影子而存在,影子依附別人、他物而存在。別人、他物又是依附於陽光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