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
《逍遙遊》告訴我們的,是要我們有一個大的境界,站在高遠的角度上看待世事、處世。要像鯤鵬那樣,而不是蜩與學鳩。
也不是做出點成績就滿足,比如說“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如果以為自己很可以了,那你就跟蜩與學鳩的境界差不多。
自滿的人生,自認為自己很成功的人生,都說明你的境界沒有提升到那個可以“逍遙遊”的境界。
做到宋榮子的那個境界,都不還不算最高境界。
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
而要達到列子的境界!
列子已經達到什麼境界了呢?
現實生活中的列子,自從得道後,他就沒有出過遠門,就在家裡養家活口,照顧家人。後來開始著書,把自己的修煉心得寫下來。
可他是最早研究心理學的,研究心理世界的,研究的方向與現代心理學又不同。所以!沒有人能理解他。
不過!莊子理解!莊子跟隨列子學習過。他們都是想透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就像孔子一樣,按照自己的人生信念,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這是列子以後的道家所追求的境界。
其實!用現代語言來解讀的話,列子的境界只是道家修煉心法的一種境界、標準。對於外人來講,自然是雲裡霧裡不理解。但是!絕對不是迷信、不是瞎扯!
最後!修煉的結果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是一個怎樣地境界呢?
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
不追求自己的存在感,哪怕別人把你當空氣,該怎麼做事還是怎麼做事,這就是“至人無己”。
不追求別人認為的那種功勞,做該做的事。在不影響生命的前提下,該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不強迫自己做,這就是“神人無功”。
不追求名,不追求利,做該做的事。在不影響生命的前提下,該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不強迫自己做,這就是“聖人無名”。
活著是目的,是任務,一切影響生存的事不去做,一切有利於生存的事就去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
只有我們達到這個境界了,我們在生活中我們的人生才能逍遙遊。
接下來就是舉例子說明。
先舉例“堯讓天下於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