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3章 如何才能做到《逍遙遊》之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章 如何才能做到《逍遙遊》之一 (1 / 2)

莊子《逍遙遊》的第一部分講的就是境界、高度。()境界的不同、看待事物的高度不同,我們就會有不同地人生。境界、高度不同,我們就有不同地人生感受。

莊子《逍遙遊》的第一部分是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始,到“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什麼“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不過是莊子在尋子的路上在漠北苦寒之地看到的冷空氣來襲。然後借用一本叫《齊諧》古書上寫的故事來形象包裝一下。

只有親身經歷,才有發言權。傳說中冷空氣是從北方的某個地方來的。莊子雖然沒有找到“北冥”之地,但他相信,《齊諧》這本古書上寫的,是有一定根據的。

還有!莊子去過吳越,到過海邊,親身經歷過颱風。

在《逍遙遊》裡,莊子不是來寫冷空氣或者是颱風的,而是以這個來作比喻,來說事。主要是為了講天地變化的威力,無法抗拒的力量。什麼“鯤”什麼“鵬”,都是用來說事的,用來作比較的,用來講境界、講高度的。

有了鯤鵬這個龐大無比的傢伙作比較,就能顯示出後文出現的蟬和小斑鳩這些小傢伙的小。

鯤鵬之大,有它大的境界和高度,有它的基礎。寫完了鯤鵬之大,馬上就寫鯤鵬的大是有它的基礎的。

所以!就有了這麼一段文字介紹: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其實!這一段是在告訴我們,要想逍遙人生,像鯤鵬那邊自由飛翔,俯視天下,你就必須站在道的高度上來看待世事和人生。

這是基礎!

你不站在這個高度上,你就是“蜩與學鳩”,你就不能理解鯤鵬為什麼要那樣?你就不能理解道家,你也就無法飛翔在天空中俯視天下。

道家認為: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一次生命的過客,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人與萬物一樣,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

有了這種指導思想,我們的人生就已經很明確了。活著就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和任務,追求多餘的東東,追求影響生命安全的東東,追求暫時快樂而以後痛苦的東東,追求影響我們快樂的東東,都是錯誤地。

我們只不過是為了活著而已,為了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而已。是不是?我們為什麼要去“追求多餘的東東,追求影響生命安全的東東,追求暫時快樂而以後痛苦的東東,追求影響我們快樂的東東”呢?

放下多餘的東東,好好活著,完成我們這一次生命的過程,才是我們追求的。

如果我們不能站在這個高度、境界上看待人生,對待生活,那麼!我們就逍遙不起來。那麼!我就變成了“蜩與學鳩”。

蜩與學鳩它們認為它們的人生很好:“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你鯤鵬的人生有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那樣地?有什麼意思呢?還九萬里呢?

其實!《逍遙遊》中的蜩與學鳩這一段,講的是觀念。如果我們不改變觀念,以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人生觀點、處理方法是對的,那麼!我們就只能永遠是“蜩與學鳩”,就不能成為鯤鵬,就不會明白鯤鵬之志,就不會有逍遙人生。

觀念的不同是由我們的智商和見識、接受的教育不同而決定的。

觀念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讓一個人改變觀念。

老子的《道德經》,就是採用這種方法的,比較!類比思維。就跟米國的法律一樣,沒有這方法的法律可以用相似的案例來作裁判根據。

所以!這就有了如下一段文字: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譯過來的意思大概是:

小智無法跟大智比,短命無法跟長壽比。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