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覺得!現在我們說戰,說不戰都為時過早!其一!大周天子還沒有下詔討伐宋國。其二!天下諸侯是在背後串連討伐宋國,可還沒有正式組成聯盟。
再說!就算天下諸侯組成了聯盟,共同討伐宋國,也不一定會齊心協力。是不是?到時候,說是聯盟,其實是各國各自撈好處。如果真的這樣,聯盟就成為笑話了,是不是?”
“靜觀其變!對!我也覺得我們現在就商量戰還是不戰,都為時過早!”
朝堂之上,主戰、主和、中間派,各持一詞,不分上下。
事情的起因還是因為漆園、因為道家。
道家治理下的漆園,殺了三萬韓國大軍,剝了死者的衣服,還裸埋了那些死去的韓國士兵。還把那些死者埋進自家的菜園裡,準備來年在上面種上瓜果。
這一訊息傳遍了天下,引起了天下人的共憤,特別是徹底地激怒了韓國人。在韓國,特別是那些死者的家屬,一個個都要為死者報仇雪恨。在這些人的鼓動下,把事態擴大化了。
而天下諸侯,特別是宋國周邊的諸侯國,無論大小,都決定對宋國進行討伐。所以!在某些人的串連下,很快就組織起來了。討伐宋國的聲勢就做起來了。
周邊的各個諸侯國君王,誰不想借著這次機會,把宋國滅了。或者!趁機撈一把。滅宋國,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天子的詔書,滅國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就此把宋國給削弱了,讓它成為一個附庸國。
附庸國,就是你只有國的名義,而無國的實質權力。你成為了別人的附庸,聽從於別人。
在聲討勢力的作用下,各國諸侯一面組織備戰,一面上書大周天子,要求天子下詔,滅了宋國。
齊國安插在各國的密探,透過各種渠道,把這些訊息收集、傳輸回來了。今天!齊君召集大臣們就是專門商討這件事的。
我們齊國?參與不參與眾諸侯的聯盟,討伐宋國呢?我們要不要上書大周天子,逼迫大周天子下詔滅宋國呢?
到了最後齊君發話的時候了,齊君這才正了正身子,朝著下方的眾臣看了一眼,目光與幾個主要人物對視了一下。自然!君王的尊嚴,只是一掃而過。
現在的齊君齊國大王,不同於過去的那個“三年不飛、三年不鳴”的大王了。在以前!他才不管你們怎麼議論,他只管看結果,好像旁觀者一樣,看大臣們最後給他帶來的結果。你有能力把事情辦好了,給你嘉獎。你沒有能力,把事情辦砸了,對不起!你到一邊歇歇去吧!
而現在的齊君,也就是後來的齊威王,則不一樣了。在關鍵時刻,還是由他來作出決定。大家的意思都表達清楚,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這個旁觀者心裡最清楚了,主戰、主和、主持中立,各方都是什麼心思。
“向天子那裡去請旨,我看就免了吧?”
齊君說著,又掃視了一下下方的眾臣。
朝堂之上,頓時鴉雀無聲。
“去天子那裡請旨上書,我們還要上繳貢品!是不是?”
見沒有人作聲,齊君自嘲地笑了笑,又問道:“是不是啊?”
朝堂之上,有人小聲地說了起來。有人相互點頭,有人微笑不語。
“沒有十車貢品,應該是不上天子的法眼的吧?嘿嘿!這個沒用的天子,也就掛個虛名,有名無實,他還嫌少了?鳥他做什麼?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