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豫州朝歌> 第十二章:唐三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二章:唐三彩 (2 / 2)

輪制,是用輪車製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質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入土內,上端有樞紐,便於圓輪旋轉。

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旋轉,利用輪車的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

輪製法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製作的器物器形規整。日用器皿中杯、盤、碗、碟、瓶、爐、壺、罐等,多采用輪製成型。

模製,與近代陶瓷製造業中的手法擠漿法相類似。多用於製作形狀簡單的小件物品。

模製成型分單模和合模兩種。

單模是將泥料放入模子後擠而成,這種單模適合於器物上裝飾用的貼花及其他小附件。

雙模是用兩個半模壓制後對接而成,合模適用於生活器皿、佣、動物及較複雜的器物構件。

雕塑成型多適用於大型的佣類和複雜的器皿。一件較為複雜的三彩器的製作,需要用多種成型手段。

唐三彩之所以被大家知曉,除了它本身靚麗的色彩,就是它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品,“唐三彩馬兒”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

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

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這個馬的品種,據說是從當時西域那邊進貢過來的,所以和我們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

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你們看到這是一匹靜立的馬。

但是透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後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麼動靜一樣,透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也可見匠人們高超的製作工藝了。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玉立,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動物俑中三色駱駝是最受歡迎的。駱駝是沙漠中的一葉扁舟承擔著與西域及周邊國家之間的商貿和文化交流。唐三彩駱駝栩栩如生,刻於微塵,無論站著,半跪,都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唐三彩駱駝是我國出土數量最多的唐三彩之一。

羌女輕風,胡兒做駱駝。”大漠中的駱駝,是唐三彩反映生活和色彩的重要載體。在那個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絲綢之路”上,那些不知疲倦的駱駝,連線著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正是因為在唐朝,駱駝的作用和功績都非同一般,所以才會被工匠們雕琢得如此精緻,兼具神態和形態的創作。

人物俑的動態刻畫有其獨到的見解,不但可以表現其身份、地位等的尊卑,還能反映出各個地區、各民族的面貌和表情。女俑的模樣、臉蛋豐滿、面板豐滿、衣袂飄飄、舉手投足之間,都透著一股唐代女子地位較高因而盛氣凌人的味道。

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可以觀察到唐三彩胎質白中泛淺紅、淺黃色。胎土細、實,含有礦物雜質。由於大多從墓中出土,歷經千年時間,器物露胎處有風化現象;仿品多為瓷胎或以石膏為胎,胎質潔白、細膩,無風化現象。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上手手感較重。

唐三彩的複製和仿製工藝,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製,唐三彩工藝技術逐步完善,燒製水平不斷提高,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唐三彩的釉色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大唐盛世的熱情和奔放的時代脈搏,每一件器物的顏色都是那麼的豔麗,那麼的燦爛,那麼的完美地詮釋著唐朝的美輪美奐的陶藝藝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在研究出新的釉料後,如何將其與所塑造的物件的形象進行巧妙地融合是至關重要的。

比方說陝西西安鮮于庭教墓中出土的三色駝俑,正是現實主義與浪漫的結合體,具有強大的藝術活力和強大的感官魅力。

三彩駱駝馱著的馬鞍從駝背到馱著胡人的服飾都是用墨綠色的釉料來充分體現了駝色和質感,白色駱駝的形狀是強壯的,在燒製的時候,褐色的釉在燒製的時候自上而下地流動,從而形成駱駝皮毛一致向下的狀態想象動感自然。是釉的發展和陶藝的巧妙結合,使得釉色和形體水乳交融,渾然天成,展現出了唐人的浪漫。

就像師傅對我講述的,我國古代建築中雖然有很多的精緻的木質建築,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大多數人,都是透過典籍和字畫,才能看懂的。

唐三彩建築的造型,是一種珍貴的實物材料,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瞭解唐朝的建築藝術。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的全盛時期唐三彩的建築模式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文化、生活,它和詩詞一起構成了唐朝文化的旋律。

在1959年,陝西西安郊區中堡村的一座唐陵中,發現了一套唐三彩的建築造型。這座建築整體是一座長方形的兩個院子,中間有前廳、後殿、亭臺、假山和池塘,兩邊都是淺淺的迴廊。建築整體排列整齊,佈局合理,既保持了中國古建築封閉、方正、對稱的主要特點,同時也保持了“變化”的美感,真實再現了唐代民居的風貌。

回顧歷史,從秦兵馬俑,漢代百樂俑,到魏晉南北朝的陪葬俑,都是以兵士、樂工、侍女俑為代表的。表達了即便是死了,也要在另一個世界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延續生前所享殊榮的待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製造了陶器的創作題材,導致其不能充分地反映社會生活的風貌。

而唐代的陶俑,則是以一種從未有過的自由、開放、從容的姿態,將唐人的生活熱情、豐富的社會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比如,在唐三彩中,有不少陶俑工匠用精湛的技藝雕刻出的高鼻子、深眼睛的陶俑。

在形體處理上,突出了女子飽滿的臉龐、細膩的面板、纖巧的雙手、豐腴的雙腿,這就是唐朝婦女的特點。比如現在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三色女俑,她的臉龐安詳、體態豐腴,與唐朝婦女的審美趣味相吻合。服裝的處理,匠人則多用陰刻線紋,行雲流水,疏密相間。有些陶俑衣衫飄飄,頗有“吳帶當風”之感,有些衣衫層層疊疊,頗有“曹衣出水”之風。

這種技藝的典範就是女式陶俑的裙襬在空中,形成了一條很柔軟的線條,再加上一層透陰的琉璃,把絲綢服裝的質地襯托得淋漓盡致。

唐代人喜歡女人豐滿,唐代的工匠們特意把女俑的臉弄得很小很大,讓她們的臉看起來更圓更飽滿。為了讓臉龐看起來更豐滿,大膽地將髮髻也做了一個更全面的改變和創造,有從高到矮,從正到斜、從直到彎、從虛幻到真實,甚至有複雜的“雙鬢望月”等複雜的花紋,完美地展現了唐代女性的面部形態。

為了迎合唐代的審美情趣,匠人們將婦女身體比例加以調整,形成上大下小的體積變化,再將衣服的前襟開得很低露出粉白的面板,從而充分地體現了“豐頰體肥”的美感。

唐三彩的興起、發展和衰敗,都是伴隨著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發展而來的,唐初的興起和盛唐的鼎盛,以及安史之亂之後的衰落。尤其是盛唐三彩的作品,更是形象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富貴生活,讓人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感覺。從造型上看,唐三彩是一種現實主義,從顏色上看,唐三彩是一種浪漫和現實主義的結合,它充分地展示了“盛唐氣象”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盛唐時期的陶俑最共同的特點就是身材豐滿,充滿了朝氣和精神的魅力。但若細看,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物俑又有各種不同的造型,從而體現其獨特的姿態、神情與個性。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無不彰顯著在那個時代他們所感受到的高貴、榮耀和宏偉的感覺。到了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從他們微妙的、生動的表情中感受到他們的感情。。

從出土的唐三彩俑來看,這些作品既表現了文臣、武將、貴族等上層社會的人物,又表現了僕役、武士、商人、樂隊、仕女等中下階級的形象,涵蓋了唐朝當時整個社會的不同階層的大部分人。

在國際市場上,唐三彩已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品,曾在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旅遊會議上被評為優秀旅遊產品,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唐三彩大馬、駱駝等曾作為國禮,贈送給5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