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瞭解到唐三彩是洛陽唐代發展時期的產物,同一時期的產物“泥咕咕”雖說興起源頭不在洛陽,但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自然而然會在城內的百姓手中流傳。
浚縣泥咕咕是中原地區原始鳥崇拜的物化形態,是農業文明與民俗文化的衍生品,其始於遠古,興於隋唐,其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泥咕咕的名稱由此而來。
黎陽鎮楊圯屯是浚縣泥咕咕的主要產地,其主要作品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十二屬相、小動物、飛禽、騎馬人等。
泥咕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帝時代,那時的人們就開始用泥塑型,這基本可以看作是浚縣泥咕咕的最早起源,之後它在民間自發發展。
漢朝時期,浚縣就已經有了專門製作泥咕咕的民間藝人,並開始了泥咕咕的陶化工藝技術(原始的製陶工藝在泥玩具中開始應用),在當時的畫像石刻中也有類似的泥玩具形象出現。
南北朝時期為浚縣廟會的形成時期,泥咕咕成為廟會中一種具有地方特色民間工藝美術品。
隋唐時期,在大窫山黎陽倉戰役中,由於瓦崗軍中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徐茂功奉李密之命堅守黎陽倉,其部將楊璣紮寨黃河金堤(今楊璣屯一帶),以收容疲病士卒,屯兵墾田,休養生息。
稼穡之餘,士兵們與當地有泥塑技藝的民眾一起挖取黃河膠泥,捏製泥人泥馬,緬懷犧牲將士。在當時,浚縣泥咕咕出現了大量隋唐人物造型和軍事題材的作品。
宋代是中國瓷器藝術臻於成熟的時期,也是中國陶瓷發展的輝煌時期,在民間的宋瓷遺存中,出現了大量造型類似於浚縣泥咕咕的玩具作品。
元明清之時,廟會規模不斷擴大,泥咕咕藉助浚縣古廟會得到了傳承與發展,成為了一種帶有民間美術特性的商品。
浚縣泥咕咕根據題材和種類劃分為飛禽、走獸、人物、風物四個大類,有一百多個品種,各種題材的作品各具特色。
飛禽類作品除斑鳩、燕子外,還有公雞、孔雀、鳳凰、雁、鴛鴦等。小的在方寸之間,大的高達厘米,造型簡練豐滿、淳樸生動。
動物類作品不僅有獅子、猴、馬、牛、狗、老虎,還有獨角獸、麒麟等。造型手法簡練,風格淳樸,生動傳神。
人物類作品則粗獷淳樸,造型手法嚴謹,崇尚寫實,在內容題材方面多為歷史英雄人物像,或古典文學中的典型人物,或擬人化的十二生肖等。藝人們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運用簡練概括的表現手法,表現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變化,有誇張,以小見大,注重形象特徵以及人物神情、外貌的塑造。
民俗風情類作品則主要取材於豫北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在藝術形式上吸取漢代泥陶的營養,運用簡練概括大寫意的筆法,抓住人物形象特徵,從而塑造出一組組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神情的頑童和農民形象,常見的作品有:《賣瓜》《理髮》《趕集》《孩子王》《歌唱家》等。
浚縣泥咕咕的審美特徵主要有兩點:一是傳神。浚縣泥咕咕每件作品都表現出“略貌取神”的特點,不論禽鳥、動物、人物還是民俗風情,都具有靈性。浚縣泥咕咕在捏製、著色上都突出表現傳神之美。
二是隨意。藝人們捏泥咕咕,多為即興創作。浚縣泥塑藝人善於以己度物,以自身的生命體驗去體悟現實世界。在創作泥塑作品時,能把外部世界納入到自己主觀意念的秩序中,讓客觀物件服從自己的主觀意志,重新組合構造。其間可以隨意增添、刪減,從不囿於現實實物的品格。在浚縣泥玩具的造型中,物象原型、形式元素、內涵結構的處理,都呈現出藝人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浚縣泥咕咕大多通體為黑色,在用黃色膠泥捏塑好之後,就通體刷上黑色,在黑色底子上用白、紅、藍、黃色描繪紋樣。它完全沿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色觀:黑為深色,白為明色,紅與青(藍)為豔色,黃為中和色。黑色為骨(主調),襯托其他色彩,鮮豔奪目而又不失和諧。
浚縣泥咕咕的裝飾大多用花草紋,所用花草紋的種類繁多,還可以再次組合,構成一個新的獸類面形。泥塑人物的面部刻畫,則借鑑了傳統木版年畫和戲曲臉譜的表現形式,紋飾五彩繽紛,質樸奔放。
單從外形上看,泥咕咕好像和“淮陽的泥泥狗”沒什麼區別,都是黑色底調再繪製上彩色線條和符號。
製作時用的胚胎也都是黃河中的膠泥,這裡的泥土比較細膩、柔軟且粘性大,塑造性強,不易開裂,是做泥塑的上佳材料,當地人稱黃膠泥。
但泥咕咕和“泥泥狗”不同的地方也有許多,比如“泥咕咕”是尾部有兩個小孔,吹響可以聽到咕咕的聲音。
而“泥泥狗”的兩孔則是頭尾相連,吹出的聲音類似於哨子聲。
“泥咕咕”的起源於五帝,“泥泥狗”起源於女媧伏羲,本質上的意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再來說“泥咕咕”和“泥泥狗”的工藝技術,之前我和師傅去淮陽的時候瞭解到“泥泥狗”的上色工藝是是用高粱杆不斷蘸取顏料進行上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