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豫州朝歌> 第九章:舜帝黑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章:舜帝黑陶 (2 / 4)

“我講了你就能睡?”

“對”

“那好吧,為師給你講個睡前故事吧。”

我聽師傅要給我講睡前故事,興奮的翻了個身等待著師傅開口。

“黑陶是屬於陶瓷的一種,陶瓷代表著中華文陰的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陰的重大貢獻。”

中國的陶瓷根植於河南、發展於河南、興盛於河南。

據瞭解,淮陽黑陶源自平糧臺的龍山文化,鼎盛於西周時期的陳州古國,其製作工藝複雜、規格多樣、種類繁多,需要經過數天的時間燒製而成,陶胎斷面裡外如漆黑的墨水一般,素面磨光,有弦紋、劃紋、鏤空等多種裝飾方式,整體具有“黑、薄、光、紐”的特點。

而淮陽黑陶燒製技藝省級傳承人張輝,曾攜帶部分作品亮相第七屆全國非遺博覽會“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展區,用黑陶展現了中華文陰曆史的悠久浩蕩。

黑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黑陶燒製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之一。淮陽的陳州官窯源於古陳國官窯,始於龍山文化,盛行於西周時期。

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裡有過記載:“昔虞瘀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舜帝32代孫虞閼父是周文王的陶正(掌管制作陶器的大權),製陶專家,為周朝立下大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封虞閼父之子胡公滿於陳。陳胡公媯滿繼承其父先進的製陶工藝,創辦官窯,製作黑陶,陳國黑陶成為周朝上層社會的奢侈品,是權力、身價和地位的象徵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淮陽平糧臺龍山文化古城遺址,發現陶窯舊址,出土的珍貴黑陶文物,被史學家稱為中華文陰原始文化的瑰寶,曾轟動海內外。

而淮陽,中華文化重要發源地和發祥地之一,是文化“濫觴”之地。太昊伏羲氏在此“以龍紀官”肇始“龍文化”。其“時莊遺址”和“平糧臺”遺存之豐富,古人類文陰曆史之悠久,令學術界歎為觀止不已。

那麼這個轟動海內外的文化瑰寶,又是如何向喜愛這項文化的人們傳播文化魅力的呢?

作為黑陶燒製技藝文化的傳承人自然而然的就擔當起了傳播的“使者”。

淮陽黑陶燒製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輝接到任務後,認真準備、創意設計,特製了一件“雙耳龍瓶”。

劇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黑陶藝術家張輝介紹,龍是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部落的圖騰,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基石,中國精神之根,它是陽性的象徵,該作品動靜虛徐,氣勢磅礴威嚴,具有俊美飄逸的藝術氣質,為慶祝香港河南聯誼總會成立,特在瓶頸雕刻八個描金大字“因誼而會、豫港情深”。期望香港河南聯誼總會早日成立,為促進豫港交流貢獻力量。

但中國如此地大物博,黑陶文化也不止只有淮陽的龍山文化而已。

接連發現的黑陶文化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

古老的中國製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因以黑色陶器為主要特徵,又稱為“黑陶文化”。黑陶按質地可分為三種: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

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

中國黑陶的製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緻、細膩和獨特,早在瓷器產生的約2000年前中國黑陶已達到與瓷器相媲美的工藝程度。

黑陶選用的泥土來自於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黃河在其流經的過程中所攜帶的大顆粒泥沙沉入河底,經過不斷沖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層泥土土質特別細膩、無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種礦物元素,在燒製中能產生純黑均勻質感,適合於黑陶製作。

泥土取出後經晾乾,後用紗布過濾製成泥坯,經過手工拉坯造型後,用貝殼反覆壓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鏡。再以特製的雕刻工具運用線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絢麗神秘的圖案。然後給黑陶作品安裝耳、環、鼻、腿等配件。

黑陶表面所呈現純淨的黑色,是以獨特的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製而成的。出窯後就是渾然天成,不再做任何處理,其外觀效果黑如漆、亮如鏡。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加入大量柴草,封閉窯門與煙囪,產生大量碳素。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製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

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陶種,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世人對這一來自古老的文陰無不驚歎!黑陶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中國文化的淵源龍脈。

隨後,在魯、陝、晉、豫、冀等地都有類似發現。失傳四千多年的先進陶藝技術,現經幾代學者61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89年將黑陶的製作工藝完全破譯,並且在傳統黑陶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新,繼續發揚光大,從而使黑陶這一遠古的藝術獲得輝煌的新生。

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並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製陶工藝出現的又一個高峰,堪稱中國古代製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例如在山東出土的“黑陶蛋殼高柄杯”

黑陶蛋殼高柄杯通高26.5厘米。杯身可分為三部分,上部是一個敞口,中部為透雕的中空柄腹,下部是覆盆狀底座,以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形態纖巧細緻。陶杯經輪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最薄處僅有0.2~0.3毫米,但質地卻極為細膩堅硬。胎體表面經長時間打磨,熠熠生輝。杯柄部分採用鏤孔和纖細的刻劃紋裝飾,整體造型極為雅緻高貴。此杯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20世紀80年代在諸城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燒製蛋殼陶杯的陶體匣缽,山東省博物館的專家用這件匣缽反覆試製,竟獲成功,蛋殼陶杯的製作之謎始被揭開。

原來正是因為舜對黑陶的創造和喜愛,所以他特別喜歡黑色,以致他的喜好也影響到禹和當時的社會。

據古籍傳說,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韓非子說舜和禹都在木製飲食器、祭器外面塗漆,應當也是尚黑的意思。

出生於諸城的舜無疑對黑陶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併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稱黑陶為舜陶應是當之無愧的。

正如《中國文化報》1994年10月16日載文《龍山文化與舜“陶河濱”》中所說:“精美的黑陶製品與蛋殼陶是以舜為代表的一代陶工的偉大創造,閃爍著文陰曙光的蛋殼陶,人們可將其稱為‘舜陶’”。

所以人們認為舜帝是黑陶的創始人。

淇縣古稱朝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黑陶遺存星羅棋佈。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