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們的目的,和瓦剌不謀而合。
本可以‘無憂無慮’生活在草原的瓦剌,哪怕寒風刺骨,哪怕地廣人稀,哪怕這不是個人待的地方,
可但凡有一點希望,他們都能在那裡活下去。
只可惜,他們的身邊生活著一個強大的鄰居,帖木兒汗國。
同為草原人,遊牧民族的道理,就是誰的拳頭大誰有道理。
原本瓦剌很強大,只是被大明打斷了筋骨,這就給了帖木兒汗國趁虛而入的機會。
隨著一次次被攻打,族人、女人、孩子被作為奴隸和戰利品帶走,瓦剌人終於活不下去了。
他們寧願給大明當狗,也不願給帖木兒人當奴隸。
畢竟,哪怕是當狗,至少也能吃頓飽飯吧?
哪怕是剩飯。
瓦剌族的首領綽羅斯·馬哈木,被大明打怕了之後,終於決定向大明投誠。
不過他沒興趣和大明做什麼盟友,或者做什麼交易。
相較巴耶塞特,他更清楚大明的那位皇帝陛下,需要,或者說希望看到的是什麼。
他這次派使者來,就是要遞交臣書,願俯首稱臣,這個臣不是臣國,而是願併入大明,作為尊貴的永樂大帝座下走狗。
僅求一封王。
對於瓦剌的要求,朱棣樂不可支。
不用打就能徹底征服瓦剌,將來史官必然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敢不寫,朕削他九族!
至於那個巴耶啥特派來的使者,朱棣著實有些拿不準主意。
之所以拿不準主意,不是應不應該打,而是由誰去打?
是讓西征軍繼續向西,讓這奧斯曼帝國好好瞅瞅,仗應該是怎麼個打法?
還是按謹弟說的,就當一根攪屎棍,讓大明不費一兵一卒,從中獲取好處?
很明顯,第二種方式才是最理智的,但朱棣心裡卻偏向第一種。
打下來的,是軍功,能為他這永樂盛世添磚加瓦的赫赫武功。
攪下來的...這讓史官咋寫?
‘帝不當人子,趁敵亂掩虛而入,於腦後狂拍板磚,實乃大明第一攪屎棍皇帝是也?’
光是想想,朱棣都覺得頭皮發麻,自己的棺材板指定蓋不住。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這皇宮坐的實在有點膩...
至於其他使者,倒是沒必要太過重視,但也必須小心。
除了正式俯首稱臣的藩屬國外,也混進來不少心思叵測的傢伙。
他們來朝貢的目的,除了攫取好處之外,更多是在觀望。
說白了都是些牆頭草,哪邊強就投靠哪邊,比如呂宋。
“宣鴻臚寺卿齊源、禮部左右侍郎楊士奇、張輔進宮見朕。”
大朝會開始之前,他必須搞清楚這些人心裡的小九九,同時也要給他們一點‘壓力’。
來大明,撈點好處朕可以裝作看不見,零敲碎打的就當餵狗了。
但是作為狗,你要是不忠心,時刻惦記著隔壁老王家的那條母狗,那朕,就得把你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