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明末求生記> 第六十一章 襄陽與南京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一章 襄陽與南京二 (2 / 2)

樊城與襄陽城隔著漢江相對。就地勢來說,襄陽城背靠峴山,要高過樊城。而襄陽城的重要性要比樊城重要多了,就是所謂的寧決於北,不決於南。寧可樊城被淹,決計不能讓襄陽有事。

漢水既是便利,也是禍端。

故而樊城選址的時候,為了避開洪水,就劇烈漢水離開一點距離。

結果而今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漢江水位降低,空出一大片河灘了。雙方相加,從漢水登岸,到達樊城,就有一兩裡的空檔。

正是這一段距離,給了清軍可乘之機。

在大軍交戰之中,這一兩裡之地,也成為讓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絕域天險。

才有樊城士卒在清軍猛攻之下,不敵敗落。

但是現在的局面對鄭親王濟爾哈朗來說,並不是太好的。

鄭親王之所以這麼長時間不發力攻襄陽,一是感受到夏軍的難纏,另外也就分夏軍之勢的意圖在。

他在襄陽依靠西北轉運,一時間糧食不缺,再加上南陽在夏軍的經營下,也恢復了幾分元氣。支撐大軍一時還是可以的。所以他不著急。

如果可以,他甚至想將這一戰拖延下去。拖得時間越長,對他越有利。

而今依然如此。

鄭成功氣勢洶洶的北伐,這一件事情,鄭親王自然不會不知道。雖然多鐸表示對此信心十足,但是不管是多爾袞,還是濟爾哈朗對此都有一點點的擔心。

故而他更是想將這一戰拖延下去。

畢竟戰事只要拖延下去,就牽制住張軒的兵力,否則南京多鐸那邊就危險了。

故而鄭親王濟爾哈朗面對夏軍全面攻勢,反而沉下氣來,就以漢江之北的樊城為中心,按營紮寨,專心駐守。一副不動如山的樣子。

不過,樊城之邊戰事,還沒有開始。

夏軍的騎兵與蒙古騎兵就已經撞在一起了。

說實話,當初的曹營進入江南之後,迅速的步兵化,從之前的騎兵為主,變成而今,步卒,水師為主的結構,而當初稱雄天下,號稱善戰的曹營精騎,處於一個每況日下的局面。

大部分軍官被抽調出來升官。還有戰馬的補充從來是問題。

即便是大夏對他們精心維護,但是戰鬥力,隨著將士與戰馬的問題,一點點的衰落下來了。

這也是一種地利,在江南養一個騎兵,與在北方草原之上揚一個騎兵,在成本之上,簡直是天壤之別。

在南方,一人一馬,餉銀裝備,幾十兩下不來,更多的時候,是有錢,但是沒有馬。但是在草原之上,就不一樣了,發二兩銀子,就有人跟你走,而且是自備馬匹的。

隨著他們或許沒有經過訓練。但是騎術什麼骨子裡就有,就好像是天性一樣,只要稍稍操練一番,就足夠了。

不像從南方選出一個騎術精湛的人,簡直是不可能的。

倒不是南方就沒有人騎馬了,而是家裡能養一匹馬的百姓,一般來說,是不會淪落到去當兵的。

好女不打鐵,好男不當兵,這是社會風氣,即便是張軒有意想要更改也不大容易。

不過,羅岱這一次交站幸好碰見的是蒙古騎兵。事情就好辦多了。

雖然在很多人印象之中,蒙古騎兵是相當厲害的,但是很抱歉,在當時或許有好幾支厲害的騎兵,但是其中定然不包括蒙古騎兵。

蒙古人在與大明漫長的對峙之中,是一個相互影響的局面,大明九邊邊軍,不能說多好,但是大部分時候,這些邊軍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對抗蒙古人,不讓他們入關。

由此可見,蒙古騎兵的實力,也早已衰落不成樣子了。

同理,如果蒙古騎兵還有傳說中的實力。林丹汗,也不至於被清軍趕到青海,有家不能歸,鬱鬱而終。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