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襄陽與南京二
張軒還沒有到襄陽,關於襄陽的各種訊息就傳到了張軒耳朵之中。
襄陽一直是張軒關注的重點。
所以對襄陽戰事之中發生的變故,張軒並不意外。
如果不是襄陽陣勢一直處於激烈的交戰之中,張軒未必不願意與鄭成功聯手一次。正是濟爾哈朗鋒芒在背,張軒不願意冒兩面受敵的風險。
不過,張軒看的很明白,雙方看似激烈交戰,但是濟爾哈朗將戰事侷限於樊城一地了。
樊城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以濟爾哈朗手中的兵力,未必不能將戰事鋪得更開一點,比如在漢江上游,或者下游尋求突破,或者如清軍的拿手好戲,繞城而過,自己突擊後方。
襄陽城固然是天下險城,但畢竟不是一道城牆,可以做到滴水不漏。只是清軍繞過容易,但是將來退回來就不好辦了。
所以襄陽戰事雖然慘烈,但是就規模上來說,一直在蓄勢待發的狀態。就好像樓上砸下一個靴子,而第二個靴子什麼時候落下來,卻就看情況了。襄陽戰事,看似平穩,但實際上非常不穩定。
一旦出了敗一場,江漢就被清軍洞開了。
張軒心中默默估算眼前局面。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時間。
他將武昌的兵力都帶過來了,可以說在長江之上,安慶高一功部之外,幾乎再也沒有夏軍的一兵一卒了。
這樣的情況,在張軒看來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不是鄭成功與清軍交戰,他還不敢做到如此決絕。
不過,既然已經做下來了,而今就容不得一絲猶豫。襄陽一戰不能焦灼下去,不能拖延下去。不管清軍的那個鄭親王是心中怎麼想的。張軒都要壓上全部軍力,以力勝人,與清軍好好打一仗,最少要重創清軍。
張軒立即下令說道:“各部人馬全部出擊,在渡過漢江,全線出擊。我親自帶領本部在樊城之南登陸。羅岱,全軍騎兵都寄予你之手,清軍糧草所寄,就在南陽,我命你突擊南陽。”
羅岱面色鐵青說道:“末將明白。”
他之所以這個表情,卻是羅玉龍之敗後,他受到的打擊最大。
羅岱看似沒心沒肺,但是心底精明的很。
他雖然作戰勇猛,但是每每擅自行動,總是做出出乎意料之事。看上去各級將領是因為愛才之心,才不加以重懲,但還有一原因,就是他姓羅。不看僧面看佛面。
而羅玉龍之死,大夏大位轉移已經成為必然了
,且不提他與羅氏父子之間的感情。單單這種利益上的差矣,就讓他沉悶低調了好多天了。
更不要這一戰,並不那麼好打的。
張軒想騎兵出擊威脅敵軍後路,但是夏軍全部騎兵集結起來,也不過兩三萬,不可能再多了,而清軍的騎兵遠遠不止這個數,在後方的糧草重地,自然也會有重兵把守。
這一件苦差事。
他的臉色自然不好看。
不過,這倒不是張軒有意為難他,而是對於夏軍之中的騎兵將領,張軒與羅岱合作最多了。也是最為信任他了。這樣關鍵的事情,不放在他信任的手裡面,張軒又怎麼能放心啊。
隨著張軒一聲令下,他還沒有到達襄陽,襄陽的戰事的烈度就提高了不止一個臺階。
特別是一部分夏軍從漢江上游渡江,還有棗陽的夏軍也有蠢蠢欲動的趨勢,實際動靜沒有多少,不過聲勢浩大之極。
樊城。
從武興元年開始修建,三年來斷斷續續的修建的城池,第一次大戰,就失陷在清軍手中。
不過,這不能完全怪樊城守軍。
一來是,清軍竭力進攻,樊城數千守軍不能抵擋。二來卻是樊城選址也有一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