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
昭武二十七年。
從第二次南洋之戰後,十年太平時光,讓南京恢復了生機。
不僅僅是南京恢復了生機,似乎整個天下都從崇禎年間的大亂恢復過來了。特別是這十年之間,外不動兵,國內除卻治水之外,也沒有興什麼大工程。
姚啟聖也當任了二十年首輔了。
這二十年間,姚啟聖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將張軒心中的體制梳理清楚。
大夏權力結構也徹底穩定。
樞密院,內閣,督察院從上到下,三足鼎立,即便是最下面的縣,都有三個機構的分支,縣令對接知府對接巡撫對接內閣。而縣尉對接參將對接總兵對接樞密院。都察院下面是提刑司,府一級是分司。到縣一級就是法司。
至於國營企業,如製造局,鑄幣局,鐵場,鹽場,船場,等等或隸屬於內閣,或隸屬於樞密院,有的也直接隸屬於大內。
只是在張軒眼中,這一套並非完美。
還有極大的改良空間,針對江南大量工坊,張軒已經準備徵收商品稅。姚啟聖甚至已經在南京展開一系列試點了。
就是想辦法,讓這些工坊產出的商品,只要一出廠門都必須交稅。
還有想辦法降低收稅成本。
如果一個個上工坊徵收,且不說需要多少稅吏,單單說,怎麼確定這些稅吏不會中飽私囊。
張軒前世也並是對精通稅務的。
所以,他能想到的僅僅是雛形,只能讓姚啟聖去完善。
張軒之所以,想辦法在這方面徵稅,並非張軒鑽到錢眼之中了,或者說是大夏財政相當不健康。
恰恰相反。
是在昭武十年之後,大夏財政一日比一日健康。
在昭武十一年的天賦歲入三千萬元。而鑄幣,海關,鹽稅。已經其他雜七雜八的歲收,也有一千五百萬元之多。
所以,在第一次南洋之戰開打之前,雖然每年還要在治水之上投入八百萬到一千萬元之多,但是朝廷已經將北伐所欠的國債,連本帶利的還清了。
南洋之戰,與平定鄭經,根本沒有發行國債的必要。
在第二次南洋之戰後,朝廷從南洋地區得到的利益,有一個爆發期,特別是將很多當地土著圍剿了,直接受益在一億元左右。
隨後後來都下降了。
但是朝廷年收入也在一年一個臺階的上漲。畢竟而今大夏,也將朝鮮,越南,南洋納入版圖之中。
昭武二十年,朝廷歲入在四千萬元一上,昭武二
十五年在五千六百萬元左右。
姚啟聖甚至估計,在昭武三十年左右,朝廷歲入能突破六千萬元。
雖然張軒並不覺得存太多錢有什麼用處。在很多工程之上,都捨得花錢,比如說換裝。比如說修建港口,建造艦隊,並修建官道,等等。
但是朝廷百姓復甦的力氣之強,讓張軒花錢都有些來不及了。
所以在昭武二十七年的時候,朝廷結餘已經達到了六千萬兩之多。
所以張軒並不缺錢。
他之所以致力於對商品徵稅。其實是為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對越發興旺的商品經濟進行管理,讓朝廷意思到工商業的重要性。
給所有人說一千遍一萬遍,不如讓他們發現,原來他們已經離不開商業了。
商業興旺朝廷才有錢。
而今雖然朝廷歲入不錯,但是佔大頭的依舊是農業。如果將資本主義萌芽轉變成資本主義,張軒並不知道,也不大清楚。
但是隻能卻試著做了。
其次,就是為了一件大用錢之處,儲備資金。
這一件事情並不是別的,就是北伐。
養精蓄銳二十年,在西北山丹馬場,海外濟州島馬場,青海馬場,等等,張軒在這二十年間,籌備了十座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