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南洋大戰
昭武十三年。
無數船帆鋪滿了海面,火炮轟鳴之聲,此起彼伏。
雙方船隻交錯在一起,不分彼此。
一艘座船稍稍拖後一點,卻有三重炮層。一兩百門大炮,威懾滄海。
鄭成功站在船頭之上,舉起千里鏡,將目光掃過整個戰場。
此刻鄭成功成熟不少了。
從北伐之後,這幾年,張軒信守了自己的承諾,除卻派一支偏師,追繳永曆所部之外,並沒有什麼大戰。
唯有稱得上大戰的,還是袁時中擊破吳三桂。
甚至不能說擊破,在順治轉向漠北,有意緩和與夏朝的關係,吳三桂失去了草原上的支援,自然不在蘭州堅守下去。
或許是他逃跑都成為習慣了,帶著數萬人馬,向西域而去了。
袁時中動用十萬人馬,僅僅打了兩仗而已。
而今這一戰,卻不是朝廷主動要打的。
是因為錢帛動人心。
為了緩解鉅額的債務,張軒大力發展海貿,一時間中國南海的商船綿延不斷,與此同時也有大量的金銀從西方流入中國。
以至於到了昭武十一年的時候,三千萬元的鉅額債務,都被還的乾乾淨淨了。在還債的同時,還兩支撐治水工程,還有西南與西北的戰事。
其中固然有北方不少勝負緩過勁來,除卻兩淮之外,朝廷多多少少能收上來不少賦稅,不用往裡面砸錢了。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海外白銀收入。
在張軒的支援之下,布匹,瓷器,鐵器,火炮,白糖,絲綢,等大宗貨物源源不斷的從南方運輸到了馬拉尼,馬六甲,乃至於印度。與西方人貿易。
特別是鄭家的船隊。
在東海,南海這些地方,還要顧及到朝廷。但是外海與西方人爭奪利益的時候,吃相一點也不比西方人好,甚至更狂妄。
西方人將東方人當做野蠻人,而鄭家這些人不少都是從軍中退下來的,甚至有一些人身上還掛著一下低階爵位。
也瞧不起西方人。
於是乎,海外控制權,貿易紛爭,還有外交分歧,在北伐之中,荷蘭人想趁火打劫的事情,很多人還沒有忘記。
雙方就一步步走到了這一步。
於是在昭武十二年,雙方的談判正式破裂。
也就有了這一場戰爭。
張軒下令設南洋總督府,鄭成功以遼王,樞密使。南洋總督的身份,總理南洋一切事務,是戰是和,可以先斬後奏。
周輔臣也作為鄭成功的副手,與鄭成功一併南征。
張軒也趁機將鄭成功從遼東調回來。
畢竟遼東朝鮮在鄭成功手中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快有割據之態了。
鄭成功在遼東做的很好,隨著雙方緩和,東虜退出瀋陽,但是瀋陽以北,還在東虜的控制之下,甚至東虜還在瀋陽以北,建立了吉林將軍府。與鄭成功對峙。
遼東,不,整個長城一線,都沒有太大的戰事。鄭成功是南方的人,從小又是在海邊長大,對於海上的興趣,也遠勝過北方。
對這個調令,也欣然從命。
於是在昭武十二年,鄭成功在泉州誓師,帶來福建水師,浙江水師,廣東水師,東海水師主力,共計十萬有餘,大舉南下。、
先攻呂宋,圍攻馬拉尼。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西方其他國家東方分支,達成一致,不管西方的任何事情,首先將夏軍水師給擊敗,讓夏軍正式他們海上的實力,才能做下來談判。
他們都受夠了東西方貿易之中,夏軍佔據的主動位置。
畢竟,張軒為了填補窟窿,在其他方面加稅,有些不忍心,所以在海關上加稅,卻是沒有任何一點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