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重要的是,封無可封了。
每一個都站在大夏爵位的最高峰上。張軒為了安排他們甚至將
封建之策都弄出來了,何至一個功高震主啊。
其實以姚啟聖為主的文官,都給與幾個王爺封地,是相當不滿意的,不情願的。
因為這是文官的政治正確。
從春秋大一統之後,所以封建之策,都是儒生反對的靶心,特別是柳宗元的封建論,更是將這一件事情打成了異端邪說。
所以,大夏文官不想,也不喜歡有大夏境內,有任何封建之地。也是必然了。
只是迫於形勢,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
對於李定國,鄭成功,曹宗瑜三人,更是如眼中釘,肉中刺一般。時時刻刻想辦法為國除奸。消除大夏的不安定因素。
不要看,姚啟聖與李定國同殿為臣。看上去關係不錯,如果有機會,姚啟聖即便是製造冤案,也想將李定國弄死。
並非李定國不好,而是對武人,並封建勢力的厭惡與壓制,對所有文官都是近乎信仰一般的東西。
在姚啟聖看來,張軒二十年不言兵事,治水不治水還在其次,只要這二十年沒有大戰,就不會讓三人有封無可封的窘境。
等二十年後,這三人年紀也到了,正好讓年輕一輩來。
也能讓君臣之間,能善始善終。
一想到這點,姚啟聖對張軒所言,簡直是舉起四肢贊同,他立即說道:“陛下英明,臣以為朝廷可以暫時不還國債利息,並免除兩淮賦稅,徵兩淮百姓徭役,以助河工。其餘不夠的,臣竭盡全力,也為陛下湊集治河款項。”
張軒聽到徭役兩個字,不由的搖搖頭。
徭役歸根結底,就是政府讓百姓無償的勞動。這種事情,管理成本太高,很容易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
明代賦稅不高,但是徭役卻讓人動則家破人亡。
故而張軒在丈量土地的同時,大量減免徭役,百姓僅僅有一項義務,就是兵役。除卻兵役之外,沒有徭役。
這是張軒自詡的政績之一。
但是而今,不得不自打自臉了。
因為他剛剛從江北迴來,明白這工程量有多大,並不比修建萬里長城小多少。就算朝廷用錢,也不是這樣花的。
重起徭役,也是必然的了。
張軒說道:“就依姚先生,曉諭天下,從今日起,朝中一切事務都以治水為先。”
“臣等遵旨。”群臣一併說道。
這個訊息傳遍天下之後,兩淮百姓感恩戴德,其他各地百姓也都很是高興,原因很簡單。大家都不想打仗了。
從崇禎十四年之後,戰事從來是越打越大的,即便是南方大戰也不少,百姓都受夠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