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論朝鮮
張軒身子微微前傾說道:“卿自北方來,卻不知道何以教我?”
傅山並沒有多少猶豫就直接開口了,對於他來說投奔夏朝,或許是剛剛才確定下來的,但是他無日不想反抗清廷,即便是張軒不問他,對清廷的情況他也一直在細細的考察之中。此刻張軒問了,他立即說道:“陛下,東虜入關以來,所做所為,令人髮指。有志之士無不奮起反抗。”
“然勢力相殊,不知道有多少仁人義士死在清廷的長刀之下,山陝之地,士紳之家,為之一空。豪傑之士,死者相繼。唯有釜底游魚,盼南風之將至。山東北直隸之士紳,以馮銓為首,寡德鮮恥之輩,為虎作倀。又有九邊將門,素無風骨,東虜本部人馬,不可小窺。北方雖然有不穩,但東虜一時間不可撼動。”
“以臣之見,倉促北上,恐怕事倍功半。”
張軒聽了,心中也是有唏噓。
張軒入主南京以來,心中心心念唸的不過是北伐之事。對傅山所說的話,他自己也有感觸,當然也知道傅山的話中,其實也有粉飾之處。
因為他很清楚,北方大部分的人都被殺怕了。
武力或許不能做到所有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還是可以做到的,清廷在北方大面積的殺戮,固然讓很多人心離散,但並非沒有效果的。
敢與清廷做對的人,大多都是死了。剩下的也僅僅是敢串聯,要他們起兵卻是不能的。
而且倉促起兵的話,失敗的可能最大。否則傅山也不會到處遊歷尋找機會了。
張軒也明白,清軍的一時挫敗,決計沒有到了推而倒的地步。
“對付東虜,傅卿可有良策?” 張軒問道。
傅山微微沉吟說道;“臣過江以來,觀朝廷之政,三五年之內,應當是固守為上,重新整理政治,積累糧草,以待他年北伐。此正是根本之策,兩國大戰,戰勝於朝廷之計。”
張軒對傅山的政治敏感性非常滿意,他來南京最多不過一兩日的工夫,就將朝廷的根本大政查的差不多了。
這一段時間,文安之與李雯的談判沒有停息,但是其他方面的進展也沒有停息,張軒忙著將各級將領送出京師,梳理軍中事務。不過,這已經告一段落了。如果沒有傅山的到來,張軒大抵有與張質商議一下內政事務了。
“傅卿繆讚了。”張軒說道。
傅山
說道:“凡戰以正合,以奇勝,臣有一奇招,卻不知道陛下意下如何?”
張軒說道:“傅卿請講?”
傅山說道;“先父在時,任值遼海,對朝鮮內情略知一二,朝鮮雖然屈膝東虜,但是民間總有不平之音。本朝長於水師,何不派一員水師重將北上,脅迫朝鮮反清,則與東虜側後再開一戰場。可分東虜之勢。”
張軒一聽,立即說道:“好,實在是妙招。”他不過是粗粗想來,這好處就有好幾處,第一個好處,是以朝鮮國力與清軍做戰,朝廷耗費就可以減少不少。第二個好處,就是朝鮮乃半島地形,而且北部多山,可以以海制陸。美軍敢仁川登陸,張軒未必不敢效仿一二,放清軍南下,來一個關頭打狗。即便不這樣,北部多山,利於步,而不利於騎,未必不可打上一打。
第三個好處,就是戰略主動權。即便是敗了大不了退上海上,如果在海上佔據幾個島嶼,更是來去自如。這邊耗一分力氣,清廷就要耗上十分力氣。
大國交戰,一時勝負,算不了什麼。唯有國力的長期消耗,才會演變高下來。清廷國力本就比不上夏朝。再此消彼長。縱然多爾袞是諸葛亮再世,面對這樣的陽謀,估計也想不出什麼辦法來。
只是張軒心中還有幾個問題,一個是外部問題,一個是內部問題。內部問題就是出兵朝鮮的主將。
這個主將必須水陸皆通,有威望能服眾,還能有獨立一方的能力。張軒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