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樞密院體系二
“那另一條腿?”袁時中問道。
張軒的心神黯然,袁時中也看得出來,再加上軍中這一套體系他熟的很,畢竟是他也是正兒八經帶兵出來的。
雖然不能稱為名將,但是對軍中那一套東西,卻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
但是對張軒所說的另一條腿,卻是不大明白了。
張軒說道:“你可知道漢軍的郡國兵體系?”
袁時中對郡國兵這個體系,也僅僅是知道。從史書上讀過一些,但是這郡國兵體系是怎麼運作的。他也不知道,說道:“臣學問粗淺,還請陛下細細講來。”
張軒對漢軍郡國兵體系也不是太瞭解,但是不瞭解沒有關係,畢竟中國古代的所有改革都可以歸納為託古改制。
張軒需要的是郡國兵的殼子。至於如何解釋這個殼子,就是張軒自己的意思來了。說道:“戰國之時,無歲不戰,各國徵兵,幾乎沒有極限,弱冠從徵,六十未必能免。漢承秦制,弱冠之後,到五十六歲之間男丁都要服役一年,為郡國兵,隸屬太守。其餘時間,無事則罷,有事則徵召。在朕看來,這就是國恆以弱滅,而漢以強亡的原因,民強則國強,民尚武,則東虜不過十數萬人,何以橫行天下,恐一遼東足以平之。”
有人評價秦漢,是古典軍國主義。張軒覺得很貼切,甚至後世蔡鍔等人提倡的軍國民主義,與秦漢的制度,也有暗合之處。
袁時中聽了,想了片刻,說道:“陛下,民間徭役繁多,如果再有兵役,百姓逃亡。”
袁時中畢竟是從民間出來的,對地方的情況,很瞭解。
不管張軒說得多好,其實就是為民間增加負擔。但是袁時中卻知道民間苦啊,以朱元璋的制度,將每一里分為十班,分別服徭役,十年一輪換,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黃冊與正常情況不符合,再加上人為的上下其手,早就變的名不符實。後來有人改革,又將均瑤之舉,總而言之一句話。
徭役這東西,可以說是沒完沒了。想讓百姓一下子服役一年,吃什麼喝什麼?這都是問題。
袁時中很明白,如果這郡國兵的待遇,能與正兵相比的話,大夏的財政定然破產,但是如果這郡國兵待遇太低了。百姓也是承受不住的。
一年沒有收入,還能不影響生活,就是放在現代這樣家庭也不多。放到古代,只有逃亡一法了。
張軒說道:“徭役之事,朕早有計較了,王安石變法之中,有免役法,而張居正一條鞭法,也有將差役換為銀役的舉動。朕雖不才,但也願意效仿先賢,使天下無役。”
袁時中聽了張軒“天下無役”這四個字。猛地站起身來,跪倒在地上說道:“陛下有此仁心,實在是天下百姓之福。”
聽了張軒這一句話,袁時中越發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正因為他了解民間,才知道明間最恨的是什麼?
是徭役。
說句實話,明代的正稅並不是太高的,但是徭役卻讓人受不住了。
各種各樣的徭役,當差。讓百姓苦不堪言,再由胥吏上下其手,一次當差或者服役,就能讓人家破人亡。想來也很明白,如果徭役很輕鬆的,對很多貧苦百姓來說,出些力氣就能過去的事情,為什麼要出銀子?很多人的力氣並不值錢的。
這是古今相傳的頑疾,到了新中國之後,才算是終結了。
如果沒有徭役,對民間是一大福祉,但是對地方官府來說,也是很大的問題,因為很多事情,都要用人的。
不過,這些事情與今日所論的樞密院無關。
張軒說道:“不過,天下間其餘役可以沒有,但是這兵役一定要有,而且朕設此役,也不是單單為了國家。如果天下百姓都受過操練,如東虜這類跳樑小醜,何以興起?”
隨即張軒張軒說道:“以朕之意,而今的各省總兵官當下轄各府參將,而各府參將,歸知府與樞密院雙重管轄。而各縣設縣尉,也歸各府參將掌管。”
“縣尉當掌管徵兵,大夏男丁當十八歲,都要服役一年,這一年之中,縣尉要操練士卒,教以軍中規矩,另外也要承擔為軍中輸入正卒的責任,但凡在一年之間訓練好計程車卒,在一年之後,就可以轉為正兵,不過由縣尉轉到參將處,參將再轉到總兵處,總兵上報樞密院。樞密院要先調查各鎮軍中缺額,議定當年要徵召入伍計程車卒,與退伍士卒的數量。朕曾經說過,士卒服役要有年限,而今實現不了,就以待將來了。”
“而退伍計程車卒名冊,也轉到各縣縣尉之處,一旦有叛亂,外敵入侵等事,可由縣尉徵召,重現入伍。”
“另外縣尉還要承擔一些縣衙的事務,比如說運送糧食,建築工程,清繳土匪等等。當然每年的訓練必須要完成的。”
“這些士卒縣衙準備口糧,並有一
定的津貼。”
“在參將手中,當有一定數量的府兵。不過當以外省士卒為主。小府不低於一哨,大府不超過一營,但凡有事,則以參將所領的戰兵為主,各縣縣兵為輔兵,足以平定一些小亂了。至於總兵,當有一營正兵。不過一省總兵,更多的是管轄各府縣兵。”
“大明全盛之時,也不過一百五十九個府,想來二十萬上下,足以鎮壓全國了上下了。”
張軒對這個體系寄以厚望。
在他看來,只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才能對抗體系。
百姓為什麼覺得讀書人地位高,是因為讀書能夠出人投地。而當兵風險大,不去說了,還沒有這種出人投敵的可能。
而新中國之後,那麼是到了現代,還有一些偏遠農村想要當兵,因為他們將當兵當做一條出人投地的道路。
而張軒設計機制的時候,特別注意這一點,如果一個人有天分的話,他決計可以在徵兵之後,走出一條道路,成為國家高階軍官了。
讀書人抱團排擠當兵的,而今當兵出身,也有靠山。每一個的縣尉雖然僅僅是縣令的副職,但是真的有事的話,卻可以上報,一級上報一級,由縣尉,參將,總兵,至樞密院。說不定樞密使與內閣首輔能在金鑾殿上論個高低。
只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利益群體,才能屹立不倒。
更不要說文官這邊,能有各種文官大佬,而軍中這邊也有不少勳爵,雙方真要鬧起來,張軒還有一點擔心,武官勢力做大的。甚至張軒估計將來的大夏朝,定然有一段時間的擴張期,原因很簡單,不打仗對武官集團來說,就沒有利益可圖。駐守內地只需二十多萬,再加上邊鎮,與京師,恐怕一統全國天下太平之後,六七十萬人馬,就足夠了。
這些坑位不多,而這麼多人看著,想來也不會輕易放棄擴張的機會。
大夏體系之內,有這麼龐大的利益集團,將來即便是皇帝不想打仗都不行了。
雖然這一點點的擔心,張軒卻沒有修改的意思。畢竟矯枉過正。想要改變民間風氣,就要下重藥,至於將來的事情,將來再擔心不遲。
反正大殖民浪潮,在張軒看來也不能錯過,正好與武官內部擴張慾望疊加在一起,如果一個順利的話,在身後一個兩個皇帝之中,必然出現一個如漢武帝一般大帝。到時候大概能與英國撞上。
只是這一切,張軒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