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
“周將軍。”張軒大喜過望,說道:“今日一戰,再加上洞庭湖一戰,我保證南京給你一個伏波侯。”
“多謝大人。”周輔臣說道。
心中歡喜非常。
似乎是中國的歷史太過長久了。
縱然夏朝的封爵,本質上是不過六等,王,公,侯,伯,子,男。其中,子,男,兩爵都是流爵,幾乎當將軍的軍官都掛一個,或多或少而已,這種低階爵位並不值錢。
當然了也不是一點錢都不值。
而是現在大夏的將軍都是經歷太祖與當今兩朝,算得上開國功臣。像登基這樣的大事,都要遍賞群臣的。這些爵位都是賞賜下來的。
不過,到了伯,侯,公,三等就要嚴肅多了。
每一個爵位都要了,內閣決策,禮部造冊,皇帝批准,工部在京師賜第。如是等等。只要爵位在伯爵以上,放在後世,就是那種去世,要在新聞聯播之中發表訃告的人物。
雖然僅僅是六等,高階爵位不過四等,但是內裡也分出了不少登基,比如之前所言,各地地名不同,一般美地地名所封的爵位,強過那些窮鄉僻壤。而還有一種稱呼,就是美號。
比如侯爵之中,最好的爵號,不是別的,乃是冠軍侯。這可以說是給個公爵都不換的。
而伏波侯,雖然比不上冠軍侯,但也算是響噹噹的名號。東漢馬伏波的名聲也不小。
張軒轉過頭來,看向黃朝宣。說道:“黃將軍乃是傅公的舊部?”
黃朝宣說道:“小的有幸在傅公麾下做事。”
張軒微微一嘆,說道:“我亦受傅公恩惠,可以說是傅公門下弟子。只是傅公恐怕沒有想要我這個弟子。”
黃朝宣說道:“大將軍,此話怎講?”
張軒一伸手,讓鄭廉將一本書遞過來,不是別的,就是張軒翻過不知道多少次,早就卷邊的《玉帶編》,張軒甚至將自己這些年征戰的經驗與感悟記錄在後面,以至於這本書後面有四分之三的部分,都是張軒增補的。
張軒翻了一下,心中感嘆不少。
這本書之中四分之三的內容,就是張軒在兵法上的成就。甚至單獨領出來,也可以做一本《武穆遺書》了,當然前提是,張軒自己要先諡號武穆才行。
人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會做是什麼的。張軒翻了兩下,感嘆說道:“當初我
得傅公手書,日夜攻讀,乃至於有今日。傅公乃吾師也。吾平生一大恨事,就是不能得他老人家言傳身教,在他老人家膝下朝夕侍奉。”
《玉帶編》固然對張軒的幫助很大。但是真到了這個地步嗎?張軒對傅宗龍敬佩固然有之,卻萬萬沒有到了這個地步。此刻如此說,自然是別有思量。
從崇禎年間到而今,張軒參加過太多對明軍的作戰,越發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朝的人心在潰散,在崇禎年間,大明雖然屢戰屢敗,但是投降的人是少數的。很多人還是保持對大明的忠心。
而從弘光到如今,大明的人心已經到了解體的地步了。
雖然隆武登基之後,做過很多事情,所想就是為了收拾局面。但是江河日下的局面,絕非一日兩日就能挽回的。大明官軍之中人心浮動,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了。
特別是在馬光玉投降之後。
張軒越發明白一件事情,功夫在詩外。
固然,真正的勝利都是在戰場之上,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但也不能忽略掉,人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