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
張軒說道:“臣相信,只要能完成這樣的改革,橫掃東虜,絕對不在話下。”
對於這一點,張軒無比的確認。
這就是張軒找到的自己新的定位。
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張軒日夜揣摩,這個“道。”字在別人哪裡或許有別的解釋。但是在張軒想來,就是指政治制度方面。
有一點點見識的人,就知道。張軒制定的夏軍軍制,就是照抄總參謀部體制,甚至可以說,抄得也不得要領。有些是張軒並不瞭解,張軒又不學這個的,對於總參謀部的體制,也是隻聞其名,又沒有在總參謀部上過班,怎麼知道總參是怎麼運作的。不過是以他所瞭解到總參體制與大夏的現實所結合。
在很多地方都有妥協。
總參體制後面是有一個現代國家。而現在大夏遠遠稱不上一個現代國家,所以對於支撐這個不倫不類的總參體制,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別的不說,如果真嚴格實行這一套,總參體制之中,軍官的數量定然要大大增加。六十多萬軍隊,最少要有一萬軍官吧。而整個大明朝的官員數量才二萬上下。別的不說,這個財政壓力,就支撐不起。
張軒所能做的,不過是支起一個架子,然後自己一點點慢慢完善起來。
張軒心中已經有腹稿了。
如果他能擔任樞密使。他餘生只准備做一件事情,完善軍制。
因為他相信,那麼夏軍一時間在戰場之上落於下風,這種完善體制,最終會產出源源不斷的合格將領,已經源源不斷的合格軍官,最終夏軍的整體素質一定會比清軍更好。
這是基於先進體制的自信,也是基於數千萬漢人數量的自信。
清廷要穴從來是滿人數量太少,那麼滿人都是天才,一百多人口產生的人才,也決計比不上漢人產出的人才。
這是張軒思來想去的必勝之道。
隨即,張軒又給羅玉龍講解了邊鎮制度,以四徵或者四鎮將軍,統領一軍鎮,每一軍鎮下轄數軍。最多不超過十萬人。因為十萬人以上的戰事,當派禁軍參與,從樞密院之中選一員將領,擔任大將軍統領之。或者現任大將軍之中,選一人擔任主帥。
按張軒所規劃的體制,凡是能登上大將軍的人,年齡都在五十歲之上了,如果得勝,就多封爵。哪怕是封王。封王之後,就居京閒居即可,只要制度不斷層,就有源源不斷的將領出來,也並不怕功高震主。
而四鎮將軍也對各地知府有管轄權。
不過這個管轄權僅僅是兼有而已,人事任命權力還在京師吏部之中。他對地方上的所有命令,地方上可以先執行,有不妥之處,由內閣與樞密院打官司。
羅玉龍聽了之後,比較了錢謙益給出體制。心中有所偏向了。
大明制度很多地方都很糟糕,最糟糕的就是兵制了。
前文所說過,兵部看上去是軍事最高管理部門,但是兵部對各地軍隊似乎沒有管轄權。或者所管轄權很模糊,那麼是明朝自己人也不認為兵部尚書是天下兵馬頂頭上司。
在洪武體系之中,各地衛所的頂頭上司是五軍都督府。
但是隨著衛所制的崩壞,五軍都督府也變成了無軍都督府。在五軍都督府之中擔任大都督的勳貴,也變成了閒職。而在錢謙益所制定樞密院章程之中,似乎樞密院就是兵部的別稱了。
或者說,將幾個大將掛上去,由文官具體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