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
張軒在養病的時候,其實反覆覆盤過,他覆盤最多的就是大洪山之戰。已經之後的伏擊戰。
無他,在襄陽之戰中,不過兩鼠鬥於穴,狹路相逢勇者勝而已。要得是敢拼命,能拼命的勇氣。
張軒一仗仗打下來,這股敢拼命的架勢,倒是養出來了,襄陽之戰中,玩不出什麼花樣。只是針尖對麥芒,白刃交接。這樣的仗,能玩的不過是小花樣,比拼的軍隊的整體素質與勇氣。
這樣的仗,很適合張軒打。
張軒打仗固然呆板,但也有一股狠勁。這是這股狠勁讓張軒堅持到最後,逼退清軍。
但是大洪山之戰,與之後的交戰,迴旋的餘地就多了。
張軒細細回想,不管是許都的決然進攻,還是曹宗瑜的拖刀計。與他們對陣,張軒不敢說自己一定敗,但卻不敢言勝。
張軒自己麾下,就這兩個名將苗子,讓張軒不得不長嘆,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曹宗瑜與張軒一路走來,亦師亦友,曹宗瑜有此能,張軒早就知道了,而許都不愧為江南將種,卻是出乎張軒的預料之外。
那麼除卻兩人之外,大夏百萬大軍之中,難道沒有一二在領兵之上,勝過或者,與他張軒難分高下的將領。
張軒想來,定然是有的。
那麼張軒對自己定位,再次出現了動搖。
張軒捫心自問,他最大的價值,是領一旅之師征戰於外,克敵制勝嗎?
在襄陽之戰之前,張軒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在襄陽之戰之後,張軒不是這樣認為了。
無他,襄陽之戰中,承受著天下興亡的壓力。現在張軒每每想起來,都有一種夜不能寐的感覺。張軒想不想承認都不行,他在軍法之上,未必比得上多鐸,阿濟格這些滿清名將。
不是,張軒不敢承擔責任,也不是張軒不能承受壓力。
而是張軒深知兵者,國之大事,不要看現在天下局面似乎穩定下來,但是這個穩定的局面,很可能毀於一戰之間。一戰興邦,一戰亡國之事,歷史上有太多了太多了。
從歷史能數次來的大會戰,那一戰不是這樣。
大夏承受不住一場幾十萬人,或者上百萬人會戰的失敗。
但是張軒也不過是庸碌之才,不敢說天資多好,最少連清華北大都沒有考上。甚至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放在歷史長河之中,大部分人也不敢說是天資聰穎之輩。
所以張軒所想的辦法,就是在制度上來彌補。
建立一套先進的軍事體系,用來對抗清軍戰力,將領上的優勢。
而今有望於登上掌管大夏軍政的位置之上,張軒自然很是興奮,襄陽之戰之後的一些事情,也就不放在心上了,而是全心放在對樞密院章程的修訂之中,他還將他麾下的一些人也參與進來。
比如姚啟聖,胡澹,曹宗瑜,許都等人。
有這些人的加入,張軒很多不合時宜的想法,也慢慢變得接地氣起來。
此刻羅玉龍問起來,張軒自然將自己所想的那一套體系合盤托出。
“臣借鑑前明經驗,將大夏士卒分為三部,一部乃是京營,或許說是禁軍,常駐京師。乃是各地駐軍所選之精銳。臣暫且擬一百二十營。一營三千人。共三十六萬。”
“營級編制及以下編制不變。”
“這一百二十營,沿江駐紮,分駐南京。西京,九江。百營陸軍,二十營水師,掌控長江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