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
襄陽城的情況。張軒陸陸續續的得到。
城外峴山之戰,以及日趨白熱化。從襄陽城到峴山之間,這短短數里之路,簡直是屍體堆積起來。吳三桂與白旺兩部,反覆廝殺,人命僅僅是一個概念。
而且隨著戰事的激勵,戰鬥也不僅僅限於兩部之間,白旺與吳三桂變成了前線指揮官,一批批士卒調到他們手下。只是限於戰場的狹小,只能容納數千人廝殺。各部只能分批上陣。
更是因為戰場的狹小。使得戰事中火力空前密集,楊承祖幾乎將襄陽城頭所有的火炮都挪到這個位置上,而同樣多鐸也就紅夷大炮對全部派上陣,隨即也開始對城頭的轟擊。
以至於雙方大軍都不敢結陣而戰,因為一旦大隊人馬聚集,首先要面對的對面火炮的轟擊。
也正是因為這樣密集的火力。楊承祖的甬道計劃,剛剛開始就執行不下去了。
說實話,這樣空前的火力,不管是清軍還是夏軍之前都沒有見過。
袁崇煥寧遠之戰,十幾門紅夷大炮,就能主宰戰場。清軍仿製出紅夷大炮,也不過四十門,就能橫掃關外。至於得到了明朝在九邊的紅夷大炮,在潼關打得李自成沒有脾氣。
而如今,雙方聚集在,這小小彈丸之地的火炮,加起來也就有百餘門之多了。
地方太小,火力太密集。
這樣仗大家都沒有打過。
不過,楊承祖始終留這身邊數萬人馬不敢輕動。而多鐸也將八旗人馬,包括漢軍旗的人馬都握在手中。
雙方都知道,這僅僅是開胃小菜。
真正的大餐還沒有開始。
張軒不敢在宜城耽擱太久,從各地徵召一些兵馬之後,又借了鄭芝龍留在武昌一部水師,由鄭泰統領。
鄭芝龍並沒有在武昌久留。而是回軍福建,只是留下一些船隊,留在長江之中,鄭泰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鄭泰的船隊也並不是沒有壞處的,鄭芝龍的船隻大多都是海船。能逆流到武昌已經不錯了。
再想順著漢水而上,就有些為難了。
大部分船隻都並不能行駛進漢水,只能大量徵召民船。
張軒徵召各處人馬,再加上宜城士卒。共有五六萬人馬,已經將周圍的兵力征調一空。不過,讓張軒放心的是,羅玉龍已經決定西進了,王龍作為先遣部隊,已經到達武昌。補充武昌兵力的缺口。
五萬大軍,水陸並進。從宜城沿著漢水而上。
如果僅僅是水路行軍的話,張軒可以乘船直入襄陽府。畢竟襄陽城與後面的聯絡還沒有斷絕。
但是此刻襄陽城還沒有急需援兵的時候。
打通襄陽城與後方的陸地通道,既可以牽制清軍兵力,重振襄陽城中計程車氣。故此張軒選擇大張旗鼓,好不掩飾的北上。
如果從天空俯視的話,就會看見,從宜城到襄陽之間,船與船首尾相接,帆帆相連,幾乎成了一道白線,延綿數里之長。這是張軒為襄陽城準備的物資。以及大軍的輜重火炮。
以拖待變,這個總體戰略,張軒從來沒有更改過。
而在漢水西岸,大隊人馬,一營一營分列而行,得益於水陸並進。而大量騎兵在外圍警戒。故此在陸地上步行前進的軍隊負擔很少。可以輕裝行進。
張軒並沒有坐在船上,而是跟著大隊人馬一起行軍。
張軒為表示與士卒同苦,並沒有騎馬,而是步行行軍。
人其實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動物,當年跑上幾公里,就好像要了小命的張軒,而今跟隨大軍動則跋涉百里,居然並不覺得太過吃力。
很快,兩側山峰映入張軒的眼簾,漢水在此處好像陡然收緊了。兩側山峰遙遙相對,就好像是兩扇大門一樣守住這裡。
鄭廉為張軒指引說道:“這裡就是鹿門山與峴山。”
張軒遙遙的眺望漢江東岸的鹿門山,忽然想起很多唐人的詩句,不過隨即也將這些詩句忘在腦後,忽然想起這個地方,他其實來過,當年跟著張獻忠奔襲襄陽的時候,來過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