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宜城
宜城在襄陽城南一百二十里。
張軒將數萬大軍屯駐在這裡,一方面也是因為襄陽府不可能承擔幾十萬大軍,兵力屯積並非越多越好,甚至說襄陽城就這麼大,幾十萬大軍根本承擔了,故而張軒將大軍屯駐宜城,也算是支撐襄陽的後路。
明顯的梯次佈置。
只是而今宜城也受到了清軍的威脅。
一支清軍騎兵沒有在襄陽城下滯留。而是帶著萬餘馬隊突然南下,似乎想要打宜城一個措手不及。
這種急促的突擊,讓清軍打下很多明軍的城池。如今自然也想要故技重施了。
領兵之人,是正白旗武拜。
武拜乃是多爾袞的親信,他在多鐸的軍中,是有一種監軍的性質。
固然,多爾袞與多鐸的關心極好,兩人乃是親兄弟,感情深厚,在政治之上也互為支撐,沒有多爾袞的支援,多鐸也做不到,戰功開國諸王第一。而沒有多鐸在外的戰功,多爾袞在北京處理很多事務的時候。也不會那麼得心應手。
但是政治人物就是政治人物。
談感情未免有些太過奢望了。
縱然多鐸與多爾袞親密如此,多鐸麾下也有多爾袞的安插的人手。
當然了,這些人也能算得上多鐸的助力,一般情況之下,僅僅是帶了耳朵而已。對多鐸任何命令都會執行,只是會將軍中情況傳遞給多爾袞。
多鐸也默許了多爾袞這樣的舉動。
這樣的舉動,不僅僅限於多鐸軍中,可以說任何一支出徵大軍之中都有。
但並不是說多鐸一點意見都沒有的,這一次就是,派武拜帶領正白旗與漢軍共千餘騎南下。突擊,多鐸本人都知道,勝算不大,但是依然要讓武拜跑上一趟。
戰事之中,在關鍵位置之上,固然有血戰。但是這些血戰一般都有大功勞,但是戰事之中也有很多,次要戰場之上,無關主要戰場勝負,即便很辛苦,但也沒有什麼功勞。
就如同武拜這一次的任務。
他到了宜城城下,就面對了嚴陣以待的曹營大軍。
曹營大軍依城列陣,黑雲祥城下指揮,羅汝才站在城頭帥旗之下,卻見龍旗飄揚,城下士卒士氣高昂,還有過萬騎兵護衛。武拜自然不敢怠慢,但也不敢輕易的退出。
雙方在宜城之下相互對峙,時不時的騎兵對沖。
武拜因為手中兵力不多,也沒有決戰之心,很多次衝擊不過是淺嘗輒止。
不過,打到下午時分,武拜得到一條訊息,漢水對面,有大隊夏軍人馬到來,一時間人數也不知道多少,至少有萬餘騎兵。
面對這樣的情況,武拜立即做出了決定。
撤退。
武拜敢在這裡逗留不去,就是仗著騎兵優勢,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如果夏軍騎兵增加,武拜可不敢再逗留下去。畢竟雙方已經交過手了,武拜自然知道,真正的曹營精騎,也是不容小窺的。
武拜撤退之後,沒有多少時間,張軒就過來了。
張軒是得到宜城受到襲擊之後,撇下大隊人馬,單單是帶著數百騎的護衛,渡過漢水,直接進入了宜城縣城之中。
宜城縣城距離漢水僅僅有四里,在加上城外很多建築物,可以說宜城本身就臨河。
張軒來到宜城之後,聽說羅汝才就在宜城城頭,立即來見羅汝才,見了羅汝才立即下拜說道:“拜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