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此刻,張軒才知道,過猶不及。
明失天下,天下再無正朔。闖營短暫的佔據優勢,天下以為大順為正朔。
而如今大順失位。清軍再次佔據優勢。
但是曹營與大順之間的關係藕斷絲連,彼此之間,雖然暗潮洶湧,但是不決戰之前,羅汝才不稱帝,尚有幾分緩和的餘地。所以羅汝才登基之事,並不是當務之急。
只是區區半年之內,形勢大變,佔據北方的變成了清廷。而清廷與曹營之間,可沒有這個關係。
清廷在打敗闖營之前,尚且能夠和睦曹營。將來的敵對簡直是擺在明面上的。
比起清廷的根基穩固,曹營家差太多了。
不稱帝,怎麼讓天下人知道,你有意於天下,不稱帝,怎麼讓天下人知道你有與清廷爭鋒之心,不稱帝又怎麼與清廷爭奪話語權。
在清軍交戰之前,稱帝之事,已經迫在眉睫了。
一刻也緩不得。
“多謝大兄提醒。”張軒說道:“我差點誤了大事。”
長話短說,兩人都是大忙人。張軒不過與袁時中談了半日,就匆匆離開。
張軒回去之後,就立即寫了一封書信送向武昌。
而這個時候,羅汝才正在接見顧君恩。
“哈哈哈。”羅汝才放聲大笑,聲震瓦礫,說道:“老顧,你是代李闖來求我嗎?”
顧君恩汗透重衣,不敢抬頭看羅汝才說道:“是,還請大王看在以往的情分之上,給闖營一條生路。”
羅
汝才收斂笑聲,說道:“憑什麼?”
羅汝才對李自成依舊不能釋懷,羅汝才自問對得起李自成,他至少救過李自成三次,但是李自成是怎麼對他。這麼多年來,羅汝才覺得自己最接近死亡的一次,依舊是襄陽那一夜。
李自成得勢之後,恩將仇報。現在失勢之後,居然又厚著臉皮來求他。
顧君恩說道:“闖王已經知錯了,願意去帝號,尊大王為兄。聽從大王差遣。且大王橫掃長江兩岸,而今天下人都知道,天下之勢,非清即吳。兩者不可共存,闖營雖敗,依然有十三萬人馬,數府之地,願為大王之馬前卒。還請大王給一個機會。”
羅汝才聽出了顧君恩的言外之意。
顧君恩雖然說得客客氣氣的,但是實際上卻是柔裡藏針。點出闖營的實力,雖然闖營落魄了,但是十三萬戰兵,再即將到來的大戰之中,還是非常有用的。如果逼急了,李自成投清廷。豈不是讓清廷如虎添翼嗎?
不過,這樣放過李自成。不說別人了,就是羅汝才自己都不甘心。
他思量一會兒,說道:“如此大事,不是你一言可決了。”
“我來之前,已經得到闖王全權。”顧君恩鬆了一口氣,很多時候不怕說話難聽,就怕連談的機會都沒有。
“那好。”羅汝才說道:“讓李自成來見我。”
“這”顧君恩有些遲疑。
不管怎麼說李自成依舊是闖營的核心,李自成在,闖營就在。李自成不在了,闖營比如陷入分裂之中,再加上李自成對羅汝才做過什麼事情,顧君恩又不是不知道,他豈能不擔心李自成的安全嗎?
“闖將肯來。”羅汝才絲毫不覺的一點不對。帶著幾分輕描淡寫的說道:“這事情還可以談下去,如果闖營不肯來的話。那麼連談都不用談了。曹營大軍攻克襄陽之後,再談其他不遲。”
顧君恩正在猶豫之間。忽然鄭成功進來之後,呈上一封書信,羅汝才一看信封,微微一笑說道:“你可要快些做決定,正阿濟格來信了。”
羅汝才不用看,就知道阿濟格書信之中寫得什麼,清廷在外交之上,還是有一套的,在沒有消滅闖營之前,對曹營一向以拉攏為主,那麼明眼人都知道,雙方的破裂,就在眼前了。
但是依然客客氣氣的拉攏羅汝才。
顧君恩知道如今不決斷不行了,他沒有能改變羅汝才想法的能力,只能說道:“茲事體大,容小的回去回報闖王,再做決定。”
“沒有問題。”羅汝才說道:“不過,闖將一日不來,曹營西進襄陽之事,一日不停。”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