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約稿。
溫學在碰見一些年輕作者和讀者的時候,經常被問的一件事兒就是,你們編輯真的會看公共來稿郵箱嗎?溫學每次都說看,但其實,看是看,但也就象徵性的看一下。
道理很簡單。
作為國內文學殿堂級的刊物,他們對稿件質量要求很高。
他們稿件大多是向已經成名的作家約稿;中生代作家來稿;向文章刊登在別的刊物上,或者得獎了,或者別的作者們推薦的,編輯們覺得有潛力可挖的年青一代作者約稿。
很多人要問了,公共來稿郵箱裡就沒有一鳴驚人的稿子嗎?
有。
上一次一鳴驚人的作者現在已經四十多了。
他二十多歲時一鳴驚人的。
至今還被圈裡的人津津樂道。
至於近些年從公共郵箱發掘出的稿子,最終登刊的,也有。
溫學就曾負責過一次。
那篇稿件雖然問題很多,但有亮點,在跟作者深度溝通的基礎上,溫學給出了專業的意見,然後,作者反覆的修改,反覆的溝通,差不多用了半年,稿子才最終成為登刊的模樣。雖然溫學很欣慰,那位中年作者因為這次改稿受益匪淺,走上了作家之路。
但——
這麼改一次稿太累了。
而且。
在公共郵箱這類稿件也不多,更多的是千奇百怪的稿件,不按格式命名的,發件人暱稱非主流的,每天發N封投稿轟炸的,甚至還有自詡現代金瓶梅,發小黃文的。
別說。
寫的真他媽好。
溫學第二天早上出版社上班的時候,腰上貼著膏藥。
可惜。
不能算工傷。
所以——
即便編輯們有看公共郵箱稿件,給每篇稿件簡單意見的任務,也只在考核臨近,或者每三個月郵箱清稿時才突擊看一批稿子。
平時。
溫學都懶得開啟。
他們主要精力還在約稿,看認識的作者來稿以及溝通修改上。
對於約稿——
編輯們會提前跟作者溝通的,但有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
譬如現在。
主編在詢問編輯們的約稿時,老黃:“老於交不了稿,短篇寫成中篇了,而且——”
老黃覺得他還有寫成長篇的趨勢。
缺稿了自然得補上。
主編問向誰約稿合適:“來點兒新鮮血液,別老找那些老傢伙們約稿。”
主編還是希望有不同風格的。
老黃他們推薦了幾個年輕的作者。
溫學鬼使神差的脫口而出:“要不,咱們找江洋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