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的酒量還真是有山東人的底蘊,楊崇在現代社會八兩白酒的量,也只能和孔穎達不分伯仲。兩人喝到夜深才作罷,長安街上已經宵禁,孔穎達就在客房住下;楊崇洗完睡下,剛睡的迷迷糊糊,被韋雷敲門叫醒,太子衛率來人,趙國公有請。楊崇無奈,醉醺醺地起來,洗了把臉,就隨太子衛率的人來到太子府,獨狐篡和周謙正在等待。
楊崇上前行禮道:“趙國公真的為國操勞,這麼晚喊下官過來,不知有何差遣?”
獨狐篡揮揮手說:“不要惺惺作態,我是聽延壽說你想見我們,所以特地和周大人抽了個空閒。楊崇,有什麼話可以對我們說了。”
“周大人。”楊崇重複了一句道:“老爺子,恭喜了。”
“從七品綏德尉,一個虛銜罷了。小子,孤地藏我也安排到了明光寺,只不過。”周謙想想,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瞬間轉了口風:“不說了,楊崇,你也是聰明人,還是說說你心裡的打算。”
無論周謙有多難,不外乎是豪門給予的壓力,楊崇應聲道:“我找史蜀胡悉到長安,是因為我懷疑他是東突厥的人,這點單福單英可以作證,所以真要做葡萄酒生意,你們還要在高昌國重新找人合作。當然,如果你們證明了史蜀胡悉沒問題,或者把他變成大隋的一份子,也可以按照原計劃不變;至於葡萄酒的處理方法,我交給你們倆,玉海齋內部的事情我不想摻和。”
周謙悠悠地說:“兩千兩銀子。”
楊崇毫不在乎地說:“老爺子,不用談錢,等你們賺到了再說,不過話說在前面,你們要是以後管理出了問題,和我無關。”
周謙肯定地說:“楊崇,你不需要擔心這個,裴家、獨狐、蕭家都是頂尖的家族,要是這點事都做不好,還給人笑死了。這麼說吧,只要你一開始試驗的酒達到要求,就可以了;兩千兩銀子,你回去的時候就帶走,我們之間有這個信任度。史蜀胡悉就交給趙國公了,你現在告訴我們怎麼開始。”
周謙只是皇族楊氏的傳話人,說話時其實已經考慮到楊崇的感受,但楊崇聽了就是不舒服,毫不猶豫地回答:“其實沒什麼,葡萄酒變質,主要是木桶和土陶酒罈漏氣,改用玻璃瓶裝酒,或專門燒製的瓷壇裝酒就可以,用纏扭布或皮革塞上,加蠟密封。”
周謙和獨狐篡相視而笑,楊崇的答案果然如眾人預測的一樣,很簡單,而且有效;玻璃就是琉璃,太過珍貴;但是瓷器就簡單多了,蘭陵蕭氏在江南有大量的瓷窯,裴家也控制著河北邢州的三分之一民窯。在西域,瓷器是高價的工藝品,西域商人不捨得拿來裝葡萄酒,獨狐三家門閥卻可以專門來燒製裝酒的瓷壇,周謙和獨狐篡更想到可以把運輸壟斷在手中。
周謙遲疑了一會,又問道:“很多剛釀出的葡萄酒不是變質,就是味道發澀,有沒有辦法解決?”
楊崇一聽就想到,在長安或關中,肯定有葡萄酒的釀坊,要不然周謙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後世提倡橡木桶儲存葡萄酒,就是因為橡木本身含單寧酸,可快速催酒成熟,短時間內使酒變得更加香醇,更接近琥珀色。而其他植物中,含有單寧酸多的,提取容易的,莫過於漆樹和五倍子,漆樹的樹皮和樹葉、五倍子樹的瘤子都含有大量的單寧酸。
楊崇的心中還是有點生氣,決定讓這夥人吃點不大不小的虧,楊崇緩緩地說道:“南海中有兩個國家,叫狼牙修和赤土,他們那裡有一種白橡木,做成酒桶就可以讓酒便於儲存,提高品質。所有做酒桶的橡木都必須要直,且沒有樹眼,切割成木板後風乾兩三年,做成酒桶,再明火對木桶進行烘烤,直到把橡木桶內壁燒焦,才能使用。”
獨狐篡一聽,工藝複雜,時間上最起碼要三到四年才能看到效果,狐疑地問道:“真有狼牙修和赤土這兩個地方?”
楊崇笑道:“趙國公可以安排人到廣州先問一聲。”
廣州從漢代開始,就是南海郡的州治所在;周謙點點頭,表示同意楊崇的建議。楊崇走的時候還是不肯收銀子,直到周謙暗示楊崇空手回去會影響玉海齋的信譽,楊崇才醒悟過來,是皇族中人怕落一個強買強賣的把柄,立即收了銀子走人;獨狐篡還是讓接楊崇的馬車送楊崇回去。
楊崇走後,獨狐篡和周謙還是連夜去見了觀王楊雄,史蜀胡悉的事關係到東突厥,沒有朝中大佬的支援,兩人還真拿不定主意,怕不小心捅了一個馬蜂窩。觀王楊雄根本沒睡,上了年紀的人睡眠少,聞訊接見了兩人,聽完周謙的彙報,楊雄便斷定是真的,高熲和裴矩都說過,東突厥有多條從中原走私的渠道。
獨狐篡說出自己路上想好的計劃,就是對史蜀胡悉這一百多人進行全方位的跟蹤,楊雄暗暗搖頭,獨狐篡安逸日子呆久了,反應不夠。楊雄想了想說:“如果一百多人全部跟蹤,很容易被對方發現。楊崇的想法應該是把史蜀胡悉控制在長安,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抓起來,這說明史蜀胡悉這個人重要在本身,有些事不會對手下人說。讓史蜀胡悉去邢州,周謙和裴翊相陪,路引上做點手腳,他就不可能帶太多的人。”
周謙其實早就想到了這個方法,但是一直不準備提,因為邢州瓷窯是裴家的產業,要是史蜀胡悉在那裡弄出事來,出主意的人是要承擔後果的。不過觀王楊雄不一樣,別說出事,就是那些瓷窯全部被毀了,裴家也只有乾瞪眼;獨狐篡同樣心中大定,立即告辭回去安排。
楊崇帶著銀子回家,安安心心地睡到第二天中午,把韋橫帶去了宇文工坊,說了和崔家的事,然後到市場上轉了轉。楊崇費了老大的勁才問清楚,現在茶葉是在藥鋪賣,到各家藥鋪看了一遭,終於在兩家藥鋪買了十斤儲存得比較好的茶葉,一種是陝西大巴山的毛尖,一種是從江南運來的湖州茶葉。
到了家裡,楊崇安排韋橫去買了一口新鐵鍋,支起來,讓楊六和楊九用手抄茶,自己在一旁觀察;每次炒半斤,遇到問題再想辦法解決,一直炒到第十五次,茶葉才炒得有些樣子,楊崇泡了一杯,感覺不錯,比那些茶湯好喝多了;楊崇便讓楊六把剩下的茶葉都炒掉,用竹筒裝了起來。不過考慮到隋朝大眾的消費習慣,楊崇還是有些忐忑不安,只是楊崇也沒辦法,因為崔弘肅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