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室愕然,楊崇的四句詩和本來無一物的那首詩相似,說盡了佛門弟子遇到一個情字的為難;玄奘年少,長相俊美,風度翩翩,有一種大家的氣勢,能讓草堂寺頭疼,自然是看到玄奘的潛力。這樣的人物,如此的年輕,要說從來沒有遇到過什麼情感上的事,讓人很難相信,關鍵是玄奘自己的心裡是怎麼想的。
出家人不打誑語,玄奘看上去也很糾結,最終還是平靜地施禮說:“王爺高才,有些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一切就依王爺的安排。”
看樣子是賭對了,本來嘛,越是有才情的人,越是容易讓自己遭受磨難,玄奘的佛心不可能是天成的,應該是在磨礪中培養出來的,應該有那種溫情的一刻。楊崇笑笑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玄奘,你一路上會遇到種種磨難,還望你堅守本心,西去就不要回頭。本王承諾,等你十年、二十年後帶著佛經回到長安,本王會給你出書的機會,你自己沿途做好筆記,莫要讓本王和草堂寺的高僧們失望。”
玄奘胸懷大志,聰慧無比,哪能聽不出楊崇的點醒,只要楊崇還在把持朝政,就不能動搖草堂寺,不管佛學上辯論如何,官府的權威性不容挑戰。楊崇的安排,就是要讓自己的西行有官方的色彩,玄奘沒有控制佛門的野心,聞言頷首笑道:“小僧謹遵王爺教誨,定不負王爺厚望。”
但是對楊崇重視草堂寺的原因,玄奘還是不清楚,只能百思不得其解地離開越王府,和他爭辯的僧人也被送回草堂寺,順便帶了一封信給草堂寺的中外高僧。除了幫助闡述玄奘的設想外,楊崇還增加了一首佛詩:“抱包初舍蔚頭藍,京月松風處處參。他日惠林為上首,幾年彌勒作同龕。真珠撒帳開新座,飛鳥銜花繞舊庵。雲散關中長安友,獨依香火思何堪。”
這是秦少游的詩,希望名僧佛印在佛門更上一層樓,楊崇不過是把南方的地點改到長安,提醒草堂寺,要和玄奘保持香火舊情。一天兩首詩,楊崇的舉動震醒了草堂寺,一改原先不管不問的態度,挑選武僧和隨從,把玄奘的僧團組建起來,以保留雙方的香火之情。
楊崇關心的還是墨莊和墨焯書院,長安的幾所學院開設後,在生源方面並不理想,大隋現在還是千里讀書只為官,權貴的家族和有志氣的平民還是不屑於這些理工科,認為阻礙自己的仕途。再差一點的老百姓沒有能力參與,不說官府的稽核嚴格,在讀書考試方面,寒門子弟教育的程度還是與士族有差異;雖然小學培養了有基礎的學生,但是小學那種基礎教育是為了識字和數學普及,與上學院的精英要求截然不同。
墨焯書院是個另類,由於楊崇自身的影響,墨莊有大量的產業,對專業人士的需求一直在擴大,學生不僅素質明顯高,更是每年列出的招生名額都供不應求。政事堂很自然地把這種事情塞到楊崇的手中,希望楊崇能在不對官吏改革的情況下解決這個問題;山南學院與國子監還有一定差異,但是對墨焯書院的一枝獨秀很多人不舒服。
長安已經有一種言論,墨焯書院是靠著權勢佔據了優勢,雖然不是真的,但是流傳與真相無關,關鍵隨著楊崇的地位聲譽越來越高,老百姓相信,墨焯書院的學生自己也相信。負責墨焯書院的副山長龐煥為此退掉了十幾名學生,幾乎都是大人物介紹的勳爵子弟,讓學生的家長很不高興。
但是龐煥很淡然,見到楊崇與杜淹過來絲毫沒提這件事,不過在與老師們的交談中,楊崇特意說了這件事:“當年我和宇文師兄、龐山長想辦墨焯書院,是為了發揚墨子、劉焯的求學精神,彌補大隋在理工科方面的差距。這所學院培養的學生不是為了做官,也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為了著書科學研究,不求最好的學生,只求最合適的學生;龐山長開除那些學生的舉動我贊成看,我會向那些家長解釋。”
楊崇說的是實話,墨焯書院最傑出的學生細封步賴、呂岩、謝能羽三人現在名聲大振,但是也沒做什麼官,反而是每天奔走在各地,去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即使楊崇的大弟子李淳風到現在還是在長安的銀行裡負責,升遷遠不如那些後來跟隨楊崇的人,在楊崇、龐煥的心中,墨焯書院只是理想和信念的延續而已。
王孝通和毛暠是資格最老的老師,王孝通站起來提議說:“山主,我認為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規劃上,在河西,講究的是專業的博雜,有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同時上幾個專業,三年不畢業五年不畢業沒關係。到了長安,我們幾乎是在向國子監靠攏,專業砍了一半,學生反而增加一倍,這樣就無法再按照興趣來安排,人多了,就要有管理,最關鍵的是除了我們和軍隊,其他人要學生不是去研究,而是窺視學術上的技術。”
杜淹笑了笑,這是楊崇推行自己政治理念的代價,墨焯書院從一個私人學府變成半官方身份,這點陣痛是難免的,實際上現在的墨莊才是原來的墨焯書院,真正有興趣在學術上的學生都被送進了墨莊和科技城。王孝通和毛暠的專業在數學,才被繼續留在書院,像玉堅子和王伏等人,幾乎已經不教書了。
龐煥低聲提議說:“越王,不如再分一分,把學院縮小,每個專業都只留下二十個學生。”
龐煥提過一個計劃,在釀酒、機械、鋼鐵、造船、造紙、地理等專業上下功夫,培養專業人士;楊崇聽懂了龐煥的意思,現在正是時候。龐煥點頭說:“把數學等專業轉到山南書院或長安大學去,墨焯書院恢復十個專業,但人數壓縮到兩百人左右。至於哪些專業,我和龐山長再商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