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墨者榮耀> 第711章 玄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11章 玄奘

梁碩以不熟悉吏部情況為由,這件事不顯山不顯水地交到了吏部侍郎劉林甫手上。朝廷銓選原來每年自十一月開始,至次年春結束,大量的官員在長安過年,事情積壓在一起,選限的時間迫促,難以精細。劉林甫現在採取四季隨到隨選,隨時注擬官職,看到官員互調的要求,便擬定了一個方案。

梁碩在政事堂只能嘆了一口氣,杜淹長期以來的謹慎不是沒有道理,劉林甫看重的是所謂量才是舉,這樣一來,寒門和軍中出身的人在很多方面就顯得能力不足;只不過在平日裡隨時安排中不明顯,但是在方案和統計數字面前躲不過去。

崔處直看完方案說:“不妥,知縣百里侯,照理說做知縣勝過在長安做一個小小的京官,但是吏部的方案會讓人對西北、西南、嶺南等偏僻之地視為畏途。在當地的工作艱難不說,而且遠離中樞,升遷較難;所以一定要有互調,不能因為這個人能在那裡沉下身子,就把人留在那裡,有些人投機取巧,反而一路順風。”

崔處直說得還是有些技巧,但是政事堂的大佬們都聽懂了,劉林甫在詢問很多人後,方案涉及到籍貫迴避、親屬迴避、職務迴避以及科舉迴避,但是量才是舉的前提限制了官員互調。杜淹畢竟剛剛離開吏部,比梁碩還有發言權:“那就三屆九年為限,到了九年,不管如何,吏部都要做出調動。”

楊崇頷首問:“那這一次的調動什麼時候開始。”

梁碩果斷地說:“過完年就開始,主要是在一地任職五年以上的官員。”

皇甫無逸附和說:“應該從高層開始,留守司、轉運使一級五年以上的官員先動。”

這個名單很有限,就是洛陽留守張瑾、涿郡留守徐世績、太原副留守元寶藏、江南轉運使寇九珙等人,但都是關鍵職位和關鍵人物。

楊崇從政事堂出來,坐在馬車裡還在考慮這次人員變更的得失,每個人的立場不同,所以同一件事的角度也不一樣。不過皇甫無逸的看法也有道理,人都是會變的,輔公佑在另一個時空可是最後造反的人。

馬車在鬧市中停住了,這可是朱雀大道,有什麼事鬧到大街中心,楊崇能聽到護衛的反應,但是一聲“玄奘”的叫喊讓楊崇發笑,按時間,這個和尚是應該出現了。楊崇問張亮:“可是個年輕和尚?”

張亮過去問後回來說:“不止一個和尚,不過草堂寺僧人圍住的是一個叫玄奘的和尚,看樣子有人動了手,玄奘吃了點虧。”

楊崇輕笑道:“把所有人都帶回去,我來問話。”

張亮不明所以,還是把一干人等押回了越王府,楊崇稍微一問便清楚,玄奘對草堂寺推行的幾種佛學流派都看不上眼,但是玄奘在僧人中辯才無二,不同的場合下多次讓草堂寺下不了臺,數位高僧受辱。這些僧人今天正好在大街上遇到玄奘,三言兩語便再起爭論,說到激烈的地方,有僧人忍不住動了手。

楊崇將草堂寺的僧人訓斥了幾句,便讓他們到外面候著,單獨召見玄奘,詢問玄奘經歷和今天的事由;玄奘幼年跟父親學《孝經》等儒家典籍,十歲受大理寺卿鄭善果激賞,破格隨二兄長捷法師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後來洛陽戰亂,玄奘與長捷離開洛陽赴四川,到成都聽寶暹講《攝論》、跟道基學、《阿毗曇論》、在道振處學習《發智論》。最後入漢川,在成都受具足戒,玄奘從此遊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早在南北朝時,佛教學術界就開始了“一闡提眾生有無佛性”的論爭。玄奘師從南北流派,深感佛經翻譯有誤,造成義理含混,理解不一,註疏也不同,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因此回到長安後,玄奘與天竺僧波頗交流後,發願西行求法,準備到天竺爛陀寺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作為穿越者,楊崇從歷史的角度看很清楚,所謂南北分歧,不過是觀念上的差別,如果想宣傳教義,就要想方設法附和地域裡的風情,有些更改是必須的。但是發源地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可以堵住反對法的嘴,前往天竺取經,玄奘挑選的也必定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天竺來長安的僧人很多,波頗能成為玄奘摯友,恐怕最大的原因就是信念相近。

玄奘的想法與草堂寺有所衝突,才是另一個時空李世民不允許玄奘西行的真實理由;在這點上,楊崇與李世民的態度不一樣,玄奘絕不是宋子賢那樣瘋魔之人,會弄出個類似與彌勒教的組織擾亂天下。佛學上的分歧透過辯論解決也好,草堂寺高僧如雲,如果連一個年輕人都應付不了,適當的改革還是需要的。

楊崇自己提倡的是墨家,不可能象李世民那樣標榜自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所以對佛教並不是十分排斥。更何況長期絲路的暢通,眼下大隋對西域熟悉的人才比比皆是,不用考慮玄奘日後在地域上的用處,象李世民父子一樣,日後三天兩頭去要求玄奘還俗。

楊崇只是帶點惡意地想,《西遊記》中唐僧帶著四個徒弟,眼下江山依舊姓隋,應該沒有唐僧,而是隋僧。楊崇特意讓張亮調了一匹白色青海馬給玄奘做坐騎,另外要求草堂寺選派三名武僧同行,在禮部安排公文。玄奘聽了一愣,越王楊崇可不是信佛的人,如此相助實在出人意料,玄奘急忙謝道:“武僧同行就不用了,小僧是去求學的,不需要鋪張。”

楊崇笑笑說:“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玄奘從長安到巴蜀,走河洛,可曾動過情?”

&nbsp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