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墨者榮耀> 第693章 涸澤而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93章 涸澤而漁

楊崇不以為然地笑道:“那不是好事嗎,要是這些人都穿一條褲子,睡不著的人就是我。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反正不會出大亂子,讓他們一個個出下氣也不錯,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這是陸賈的話。劉邦得天下後,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稱引《詩經》、《尚書》等儒家典籍,劉邦討厭罵道:“我馬上打得天下,要詩書何用!”陸賈反駁說:“馬上得到天下,豈能在馬上治理!”陸賈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劉邦都極力稱讚,稱其書為“新語”。

不管這次姜奪等人做的對與不對,但是最起碼,有矛盾的時候能擺在桌面上,杜淹、魏徵能堅持自己的底線,這己經足夠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房玄齡那樣溫潤如玉的。元襲人比楊崇更熟悉這些典故,難得看楊崇一本正經的樣子,元襲人正準備再取笑兩句,天棄走了進來彙報:“孟讓到了。”

楊崇一聲有請,沒過多久,孟讓精神抖擻地跟在天棄後面走進來,孟讓的鬢角已經斑白,但是身體依舊停的像一杆槍;楊崇讓人上茶後說:“孟兄,恐怕要給你挪個位置,王薄在遼東一時回不來,山東需要一個人去坐鎮,發展工業。”

孟讓大喜,作為山東人,孟讓從齊郡造反時,就希望山東的百姓過上富庶的日子,楊崇平定天下後,先後看到了相州、江都、餘杭的改變,早就在盼望山東有所發展;自己回去,就是光宗耀祖。孟讓急忙說道:“王爺放心,下官聽從安排,這次回山東,也算衣錦還鄉。”

孟讓的心態擺的很正,楊崇稱呼自己“孟兄”是客套,要是自己當真,就真是傻瓜。楊崇安然地說:“我和張瑾、宇文儒童商議過了,你擔任青州刺史,負責政府在北海等郡的規劃,韋挺已經在在文登縣建立登州,一座集海港、商業於一體的城市,與華亭相仿,造船、鹽業、屯田,當地的百姓除了農耕,就以牛黃、蘆蓆、麻布為主,你們要相互配合好,把登州變成水師的大本營。”

孟讓熟悉文登地區,曉得楊崇所說沒錯,討論了一些細節便告辭了;元襲人明白了,孟讓的調動騰出了一個兵部侍郎的位置,可以安排於欽明,保住姜奪的面子,楊崇再訓斥姜奪,誰也沒話說。至於玉山的事情,最多就是御史臺嘀咕幾聲,真要得罪韋家、元家,那幫御史還真沒這個膽。

元襲人忽然浮起一個奇怪的念頭,魏徵的彈劾會不會是楊崇故意指使的,就為了給幾家敲敲警鐘,要是這樣,楊崇和魏徵就足夠壞的。不曾想,楊崇對付魏徵的手段就是以柔克剛,上書建議政事堂封魏徵為無終縣公,讓人感覺魏徵就是為了揚名封爵;楊汪很配合,一次性就透過了楊崇的建議,魏徵只好上書請韋雲起回來,自己去巡查河南,與楊崇作伴。

魏徵到了洛陽拜見楊崇說:“王爺把下官害慘了。”

楊崇笑笑說:“要想留名青史,就要盯著我,改天我弄只鸚鵡玩玩,你來的時候,我怕你勸諫,把鸚鵡悶死在袖子裡,薛德音,你可一定要記錄在書。”

這是李世民在另一個時空遇到的實事,楊崇此刻說出來裡象一個冷笑話,不要說宇文儒童搖頭,就是魏徵本人,都是哭笑不得。楊崇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意外的人,連提醒魏徵的方式都是如此別具一格,魏徵低聲說:“多謝王爺教誨,只不知王爺對吏治是如何打算的?”

吏治,楊崇的眼皮跳了一下,後世的一位政治家曾說過:“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

長安的情況不正是如此,突厥、高句麗還未滅,嶺南還在割據的狀態,一個個就開始放眼未來,在朝中打造自己的團隊。難怪後來的宋朝很為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的專權獨裁,制訂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司法權等各種制度,高薪養廉、對貪官嚴懲不貸、遍佈監察。

楊崇面對魏徵期盼的目光,斟酌著說:“我不擅長這些,但是我認為地方劃分可以有所區別,郡、州、軍、監各司其職,一般的地區為郡,較為特殊的地區為州,軍是軍事重鎮或要衝;監設在一些主要的工礦牧鹽等重要物資產區。至於官吏,應該獄訟無冤,興辦農桑水利,賑恤困窮不致流移;反倒是稅收,在於合理,不在於涸澤而漁。”

魏徵大喜說:“越王所見極是,分門別類,制定規章制度,管理起來才能細緻妥善。”

宇文儒童搖頭說:“未必,按法規行事,對專業人士的需求大,很容易造成地方基層政權殘破不全,一旦地方官遷就,就會造成胥吏惡化,和當地士族勾結的困境,使地方行政低能。如此一來,合併縣數,保證各縣政府健全,實為要做的第一件事;法規健全,變成了第二件事,十年之內都未必能把懂法的人數湊齊。”

魏徵聞言,沉吟良久,宇文儒童說的是實實在在的道理,既然有了法規,事情如果辦不成,自然有常用的法規去懲罰,很多事上官也沒有辦法;另外法規一多,曲解法理的事就會時有發生,這是另外一個層次的苦惱。

楊崇笑著說:“世上沒有萬全的事,只要比現在好,讓大多數百姓過得好就行了,等我們死後,不會有人說我們尸位素餐,碌碌無為就行了。只要自己做了,結果又有什麼關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世間原本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努力的目的,讓一個人的選擇自以為更正確。”

&nbsp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