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失思力心說楊崇你太能忽悠了,就你和頡利可汗那德行,一對梟雄,誰也不怕誰,不打仗可能嗎?不過楊崇一個勁地說兩國友好,說突厥長此以往,就能和中原一樣,併入中華大家庭。對於突厥貴族的桀驁不馴,楊崇的建議就是規範法律;這和頡利可汗的設想一模一樣,執失思力只好謝了出去。
執失思力剛走到門口,又被楊崇叫住,還有三天是長安大學的開校慶典,楊崇作為長安大學的山長,邀請執失思力觀摩。執失思力知道長安大學是相當於稷下臺那樣的學府,有機會參觀,等於是對中原文化和科技的瞭解,還是高興地答應了。
開校慶典的那天,大學不禁止有人進出,無論是販商農夫,還是婦女兒童,都可以進去參觀,感受大學的氣氛;唯一的限制就是,車馬只能停在大學外面,所有人都必須走進去。春風盪漾,花紅柳綠,正是踏青的季節,觀者如雲,遊人如織;大學裡最讓人矚目的就是一道道影壁,都是名家書法,刻著各家學派的經典言論。
楊崇作為山長,被推到大講臺上做第一講,楊崇講的就是高轉筒車,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外形如龍骨車,其運水部件如井車,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裝一個木輪,輪徑約四尺,輪緣旁邊高、中間低,當中做出凹槽,下面輪子半浸水中,兩輪上用竹索相連,竹索長約一尺,竹筒間距離約五寸,在上下兩輪之間、在上面竹索與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滿水後的重量。
吸引人眼球的是楊崇預先讓木匠做了一個高出水缸一米的模型,進行現場表演,當人力或畜力轉動上輪時,竹索及下輪都隨著轉動,竹筒也隨竹索上下。當竹筒下行到水中時,就兜滿水,而後隨竹索上行,到達上輪高處時,竹筒將水侵瀉到水槽內,如此迴圈不已,帶動連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
工部和京兆郡的官員明白,這件高轉筒車是要在長安等地推廣的,解決許多高處田地取水困難的問題,一個個聽得都很仔細;最後得知模型將擺在長安大學的陳列室裡,官員們無不慶幸,可以隨時來參觀,測繪數字。要不然大學有自己做不好,不光是上司不滿意,還不知道遭多少百姓埋怨。
楊崇執政以後,不管上面的風雲如何變幻,面對基層的官員明顯有了壓力,老百姓是一個比一個敢說話,弄不好就去官府諮詢告狀;而河西軍的那幫兵痞在河西養成了習慣,沒事總會插上幾句話,長安城內外壓根就沒事情能瞞得住上面。楊崇講完,是陣陣的掌聲,執失思力鼓著掌,陷入了沉思,長安,真的不是大利城能比的。
第二位上臺的是來祝賀的國子監王通,王通客氣幾句後,介紹的是自己的新書,模仿孔子作的《續六經》;這本書是王通潛心鑽研孔子“六經”後所作,據王通自己說,曾經受書於東海李育、學詩於會稽夏典,問禮於河東關子明,正樂於北平霍汲,考易於族父仲華。按照出版社的建議,在現場贈送了五十本王通簽過名的書。
長安大學不是儒經學府,對王通的書不感冒,但是白送的事就不一樣了,不說平時可以看看,欣賞大儒的字跡,就是擺在書房桌案那也是一種講究,所以要書的人很踴躍,一個個對印刷的精美讚歎不已,王通無意中為印書坊免費打了一次廣告。
然後帥國真等人一個接著一個上臺演講,都有著現場解說的實物案例或模型,讓臺下的學子受益匪淺,圍觀的百姓看得津津有味。太學來了不少人,從頭看到尾,人群散後,自己三五成群地在一旁爭論,甚至與大學的學生辯論。宇文愷等人很滿意校園裡的反應,百家精神最關鍵的就是爭鳴,從各自的學說對同一個問題進行辯論。
執失思力的內心是充滿震撼的,作為一箇中原通,執失思力很快就想明白了長安大學的作用,一旦他們把進攻突厥作為主題,那就會有數不清的國策、器械、手段出來,供執政者參考。這是實力是突厥完全不具備的,所以只要被中原先發制人,突厥剩下的就是失敗;到那時,突厥能爭取的,僅僅是什麼樣的失敗,滅國還是戰敗。
執失思力隨後兩天參觀了昆明池附近的所有景點,除了科技城和墨莊不給進,其他地方都看得仔仔細細;執失思力再次受到打擊,這是這個鎮子的繁華和經濟實力就超過了大利城,雖然楊崇送了他一匹青海馬,執失思力還是無心久留,和楊崇應付幾句,便告辭回整理行裝,返回大利城。
楊崇在昆明鎮又逗留了幾天,一直到看出第一架轉筒車在墨莊後面的山上轉動起來,潺潺的河水運往上游,體驗了百姓的興奮和歡呼,楊崇才回到長安。楊善經已經帶著一萬頭牛羊到了河東,戶部的官員收了牛羊以後,楊崇派王挺出面負責交割一事,任命梁洛仁為朔方郡守。
梁洛仁明白自己的使命,這是一個風險極大的位置,所以去拜見了楊崇,得到楊崇只要求他善待百姓的明諭,才同意回老家去上任。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統萬城的大部分百姓遷到了儒林縣等地,與梁師都的軍隊回到統萬城的,還有五千突厥騎兵;王挺留在儒林縣負責防禦,司馬凡被調到上縣,負責物資統籌。
自從始畢可汗死後,薛百崖就再也沒有傳來過訊息,楊崇和王挺分析了幾次,薛百崖不是在兵亂的一役中死去,就是因為手下人損失殆盡,不方便傳遞訊息。好在王挺建立了一張突厥的情報網,雖然高層的情報減少,但是突厥軍隊的動向還是能掌握的;兩個月中,頡利可汗調結了二十多萬的大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