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威算是說到點子上了,也是楊崇最近一直頭疼的問題,透過各方面資訊反饋,現在的老百姓還是對士族豪強有心裡畏懼,大部分事情自己不拿主意。各地的所謂民軍保護家園,其實都是士族豪強帶的頭,官府和老百姓的影響力很小;如果想透過官府和老百姓達到意願,效果往往是最差的,就是楊崇自己的地盤也不例外。
可是誰都看到,等李密打下洛陽、李淵打下長安,楊崇要是還遵守著承諾,不打太原,以後就是困守西北的局勢,很難殺入中原;至於人質李秀寧,一個丫頭片子,李淵絕不會在乎這個女兒的生死。姜奪看楊崇沒吱聲,有些擔心地發問:“你不會真象娶了李秀寧那個丫頭吧?”
元威等人笑了起來,姜奪是楊崇的大舅子,因為妹妹姜菲是楊崇的正妻,所謂關心則亂,楊崇什麼樣的人,心懷大志,雖然武功不怎麼地,但是絕非兒女情長的人。這也就是楊崇,對等級尊卑看得淡,和姜奪的私交也好,換一個人上人,姜奪就是現在不倒黴,以後也可能被楊崇惦記著。
楊崇啐了一口說:“胡說什麼,我是在等著長安丟失的那一刻,根據代王、李淵他們的行動再作出決定。如果代王楊侑逃出長安,李淵不過是得到半個關中,一旦王世充擊敗李密,李淵就是兩面受敵;如果楊侑自願留在長安當傀儡,我就收編屈突通和梁德、桑顯和的人馬,席捲河套、隴右、河東。”
王世充擊敗李密,姜奪、房彥藻面面相覷,在天下人眼裡,王世充只是因為薛世雄被竇建德斬殺,才幸運地取得洛陽十萬隋軍的指揮權,絕不是李密的對手,唯一值得關注的就是王世充能支援多久。可是楊崇的目光如炬,在這種大格局中幾乎從來沒錯過,姜奪無奈說道:“總管,沒有傳來類似李密會敗的情報。”
這種情報要是能搞到,楊崇就可以直接派人殺了李密;楊崇習慣性地給自己的思維罩上一圈光環說:“不需要情報,分析就可以了。李密現在最大的擔心就是翟讓,翟讓也不可能心甘情願地給李密做手下,瓦崗軍之所以現在進退兩難,和兩人之間的鬥爭有很大關係;我認為他們很快就要做出選擇了,但是無論什麼結果,都是對王世充有利。”
好吧,姜奪不再吭聲了,楊崇說得是一種可能。房彥藻不死心,追問道:“如果李密獲勝呢?”
楊崇冷冷地說:“李密就會殺了翟讓,進軍關中,逼李淵兌現承諾。那時候,我們就可以藉著奪取河東之利,攻打太原。”
李淵在起兵前,曾經寫信糊弄李密,說是因為李密忙不開,替李密出兵長安;因為李密把這封信出示給瓦崗軍的將領們看,弄得世人皆知。李密如果除掉王世充、翟讓,還真有可能直取長安,不過很明顯,楊崇選擇的是一條長期爭霸的道路,魏徵諫道:“總管,可以讓魚俱羅將軍先取天水。”
楊崇沒有回答,反而謹慎地問道:“我要是讓楊玄感的部下出任高官,會有什麼影響?”
魏徵直言不諱地說:“沒有影響,現在天下已亂,群雄逐鹿,李淵都能名正言順地造反,楊玄感有什麼不一樣。只是總管已經任命了韓世諤等人,難道,難道還有比韓世諤、孔穎達身份更高的人?”
楊崇淡淡地亮出一對底牌:“楊玄獎和弘農楊氏神木堂一支的族長楊浩,孫華就是被楊浩說動的,九珙只負責聯絡。”
元威拍案讚道:“釜底抽薪,楊浩二人要是出現在太原,就是李淵手忙腳亂的時候。”
看姜奪、魏徵等人不解,房彥藻解釋道:“楊浩、楊玄獎本身的名聲雖然不大,但是世人會猜測,還有哪些人沒有出面,而太原現在剛剛附賊,最怕的就是流言。梁德上次被李元吉擊敗,韓世諤將收買的六千雜胡派去助戰,立即扭轉了戰事,並不是六千人的戰鬥力強大,而是包括李元吉在內,都擔心後面會有數萬雜胡出現。”
姜奪明白了,只要放出太原的將領被楊玄獎收買的謠言,太原郡必定人人自危,既擔心被上司誤會,也擔心身邊的同僚就是那個被收買的人,隨身會從自己身後捅出一刀;於是姜奪問道:“總管,你是不是準備把楊士洛的隊伍交給他們兩個?”
楊崇目光清澈,微笑道:“不忙,讓毋端兒把楊士洛那批人的家屬和老弱全部轉移到左國城,另外挑選兩千精兵加入楊士洛的軍隊;估計楊浩在太原應該還有些朋友,就讓他們自己拉人吧,你們說說看,給他們一個什麼職務好。”
這才是今天談話的重點,很明顯,楊崇到現在都不用兩人,就是擔心高不成低不就,萬一楊玄獎還自作主張,那就是弄巧成拙。房彥藻不敢吭聲,他是楊玄感的舊部,不適合發表意見;魏徵毫不在意地提議:“總管,可以讓楊浩一人去太原,打下地盤後,先任命一個郡守;楊玄獎可以去關中任職。”
楊崇忍不住給魏徵點贊,牛,果然和傳說中一樣,說話是隻問對錯,應不應該說,從來不顧場合和自家身份,所以在歷史上魏徵不僅被李世民用來當作賢君良臣的搭檔,而且很多自己不方便說的事情都利用魏徵出面做幌子,然後按照李世民的意圖走下一步棋。
不過魏徵一說,打破了眾人的猶豫,元威第一個贊同,姜奪等人一個個都附和,楊崇立刻拍板:“虞綽,擬文,命魚俱羅、謝映登統軍攻打臨洮郡、隴西郡,以楊玄獎接替謝映登為金城郡守,楊浩為太原指揮使。”
眾人轟然而答,進攻隴右的計劃制定遠在呂梁山的計劃之前,就等著實施的這一天,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辛苦,總算到了回報的時候。姜奪特地派出一支百人的騎兵,一人雙騎護送著尉遲笑,趕回張掖傳達命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