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這些天一直在郡守府,很難得天天上班。安巨汗、強成住、沮渠天海、麴幹燕、禿髮昌暠、闞水鐸,還有白家的家主白仁浮、龍家的家主龍一枯、鄯家的家主鄯釙、車家的家主車雨竹都先後被請到衙門,商談在高昌郡北建縣的可能。十位家主都明白,大戰結果出來之前是絕不能讓楊崇不滿,無不笑著點頭答應出力。
當前線的戰報傳回來的時候,家家都愣住了,白山鐵勒不是狂得狠嗎,原來天天逼著高昌國提供糧食鐵器,稍微不滿就大軍臨城威脅,這次怎麼如此不堪,一天一夜就損失了八千人馬,難道楊崇練出的軍隊真那麼厲害。
楊崇不管這些,直接宣佈重建獵人村,把薩保府設在那裡,任命鄯括擔任第一任薩保;隋朝為了控制胡人聚落,把薩保納入中國傳統的官僚體制當中,以薩保為一級職官,作為視流外官,專門授予胡人首領,地方諸州,胡人二百戶以上居住之處,就可以設定,職位如同戍守。
楊崇很明確地告訴房玄齡、賀蘭宜、鄯括,高昌郡薩保府收攏的物件就是鐵勒人,為的就是以後在北面建縣,一府十堡。為此,楊崇放了契苾葛以外的所有俘虜,讓他們帶了一封信給契苾歌楞,要契苾歌楞上奏章向朝廷認錯,其次賠償一千頭牛;作為回報,楊崇向朝廷建議在高昌北設北寧縣、在貪汗山設貪汗縣,幫助鐵勒聯盟改變生存環境。
賀蘭宜問道:“北寧縣我能理解,為什麼要設貪汗縣?”
房玄齡笑道:“契苾歌楞把白山聯盟看成一個國家,自以為是君主,再撐不住局面也不會出任貪汗縣令,但是其他十個小部落頭領則未必不願意出任,貪汗縣就是一個縣名,不一定要設在貪汗山上。”
賀蘭宜和鄯括頓時明白,國無二主,契苾歌楞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所以肯定會拒絕或阻擾貪汗縣的設立,高昌郡就此可以不管白山聯盟的死活,安心治理北寧縣即可。契苾歌楞果然很光棍,能在歷史上留名的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契苾歌楞拒絕了貪汗縣的建議,用一千個女人從紇骨和烏護兩部落換了一千頭牛,和認罪的奏章一起送了過來。
楊崇立即要房玄齡上書報捷和請求設立寧北縣;都功曹崔開遠得知心中大為不悅,這麼重要的事把自己撇在邊上,分明就是輕視,跟著上了一個奏章,舉報楊崇擅自釁邊。兩份奏章同時到達涿郡,讓中樞哭笑不得,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楊崇殺了八千鐵勒人,震懾了白山鐵勒聯盟;無論是房玄齡、崔開遠的奏章,還是契苾歌楞的認罪書都證明了這點。
十月入冬以後,刑部尚書梁毗、民部尚書長孫熾、吏部尚書牛弘先後逝世,讓還未出發的東征蒙上一層陰影,高昌郡的訊息多多少少有點振奮的作用。觀王楊雄面對中樞的爭論已經麻木了,只是問:“到底讓不讓楊崇去增設這個縣?”
蘇威很糾結,宦海幾十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蘇威一眼就看出楊崇是想分解白山聯盟,透過北寧縣的設立來引誘一些鐵勒人歸順。只是讓楊崇如此便宜行事,蘇威還是有些不願意;宇文述很隨意地說:“暫時還是薩保府吧,崔開遠說得也有道理,東征在即,不能過於刺激鐵勒人,勝敗乃兵家常事,楊崇打一次勝仗,不代表以後每仗必勝。”
虞世南提議道:“可以讓楊崇現在薩保府周圍把城堡建起來,設縣不過是一個流程,對官員有影響,對老百姓都一樣。”
蘇威苦笑道:“李景來信求援,說且末郡的糧食只夠一個月的,希望能從高昌郡調撥。”
“這個例子不能開。”裴蘊毫不客氣地說:“且末郡屯田三年,去年又征戰青海有所斬獲,糧食怎麼說不夠就不夠,我看調撥的數字都是很正常的,與過去沒差別。高昌郡雖然是去年唯一交滿賦稅的西域郡,但高昌郡的糧食都是溢價和收稅的,不要說調撥,就是花錢買恐怕楊崇都不幹。”
段文振和楊達死不吭聲,西域各郡中只有楊崇和劉權不會出這種事,是因為兩人不沾郡裡的便宜。李景現在的情況和李淵在伊吾郡的時候差不多,手下人都養著大批的家奴,過著奢華的日子;而朝廷的軍糧是按軍隊的編制撥給的,其中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連屯田下漏的數字都彌補不了。李淵那時候就靠截留高昌郡的物資過日子,李景沒有那種便利,只能求援。
隋煬帝楊廣有些不悅,東征有多少大事要準備,這點事還要浪費時間,於是問道:“高昌郡去年交了多少稅賦?”
裴蘊答道:“高昌棉六萬尺,戰馬兩百匹,鋼鐵五千斤,郡裡鹽酒鐵稅一萬三千貫,榨場貿易七千貫,自籌糧食溢價一萬六千貫。”
裴矩看似隨口地說:“少了點。”
虞世南差點笑出來,這還少了點,要是一百九十個郡都這樣上交,光六百七十萬貫錢能把高句麗買下來,仗都不用打,只需要在邊境遍貼告示,對高句麗王高元以下的重臣一一明碼標價。段文振笑道:“不少了,去年為了支援東征,楊崇還獻給朝廷三百匹龜茲馬和一副瘊子甲,最起碼也值十萬貫。”
蘇威點頭說:“段尚書此言不虛,一匹龜茲馬在長安市價三百貫,瘊子甲萬貫難求。楊崇上書長安,與衛玄在商量今年的賦稅,說為了糧食,棉花種植面積有限,希望高昌棉、戰馬依舊,鋼鐵可以多出一點,一萬斤。”
隋煬帝楊廣立即拍板:“高昌棉維持原來數字,鋼鐵一萬斤,但是戰馬定在五百匹,立即送往涿郡;至於糧食,要且末郡和高昌郡一樣,溢價從敦煌、武威、青海三郡購買,且末郡控制著吐谷渾路,和高昌一樣是西域的交通要地,沒理由解決不好。宇文愷,你和楊崇說一聲,齊王也很喜歡瘊子甲。”
宇文愷痛快地答應了,作為楊崇的大師兄,他明白這種手工鍛打的甲就是費人力費時間,楊崇如今在高昌郡有的是人。蘇威嘆了口氣,楊崇要是沒有元家、獨狐家、於家和弘農楊氏的幫助,也沒有能力穩住高昌的糧食;李景上哪找幫手去,崔君肅雖然是清河崔家的人,可是今年河北大旱,流民遍地,崔家就是有心也是力不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