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竹梅鵑> (三十)勞資糾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三十)勞資糾紛 (1 / 3)

振興工具經過二次改制,九年多的招兵買馬,九年多的蓬勃發展,產值由四千萬做到了三個億,員工由三百個發展到一千人,從單一的五金工具進入到電動工具行業。生意越做越紅火,遠銷歐美,產值幾乎年年上新臺階,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真實寫照。

沒改制的企業大都苟延殘喘,最終破產。文竹有時也納悶,企業一改制活力就能那麼四射?同一個領導同一套班子,就因為產權歸屬的問題,一個企業會有迥然不同的結果。

以前是為集體為大家,犯不上;現在為自己,馬力開足,累死也心甘情願;原來一個人的良知大都只為少數人的利益,天下為公是傳說中的堯舜。老闆帶好頭,員工掙的是辛苦錢,比以前多一點,心就足矣。

老城要改造,也容不下振興工具的發展。藉著這個契機,公司於2002年年初在龍城市西首的華龍經濟開發區購了九十畝地,為原面積的三倍,至2004年年底竣工,同時完成了搬遷。

工業園區內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空氣也比市中心新鮮了幾倍。園區的東首是學校、住宅區、一個天然氧吧公園:清水公園。

公園的北大門隔幾條馬路與華龍區政府相望,政府大樓造得相當奢華,因為區政府有的就是錢。

再往東就是環城高架,便於交通,解決市內擁堵問題。龍城市已經發展了公交優先的BRT專道,IC卡刷一次只要六毛,比周圍城市便宜了許多,出行也比以前方便了許多,只要有一點點恩惠老百姓便會銘記於心。

園區往南是老312國道,但那兒的物流公司卻形成了規模,沒有搬遷。再往南便是住宅跟街鎮,東南方向是龍家塘批發市場,是龍城市的菜籃子,後來批發市場搬遷到園區的西南首去了,規模更大了。

園區的西邊是運河,運河邊上是新312國道,再往西去些,就是全國規模數得上的鄒鎮燈具城,只要你想象得出來的燈那邊就有。園區往北也是大運河,來來往往的船隻沒有以前多了。

園區內東西向的路以樹為名,如合歡路,水杉路;南北向的路以花為名,如桂花路、櫻花路。

文竹的公司位於青楓路上,大門坐北朝南開,歡迎八方的來客。進門就是一座氣派的四層辦公樓,後面依次坐落幾幢高大寬敞明亮的廠房,餘二十畝地待以後開發。

廠區內水泥路四通八達,草坪如茵,空地上栽著花木,如香樟、柳樹、桂花樹、竹子、紫薇、梔子花等隨處可見,與老廠區的綠化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文竹的辦公室在二樓,獨居一室,只要窗外有陽光,屋內就能享受到陽光的溫暖。

文竹進廠十年不到,呆過好多部門。先是車間實習,財務、經營、生產輪流,後又回財務,像個蘿蔔一樣,從這個坑移到那個坑,到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2001年上半年,人事科負責人郜東方的猝死,有人說是累死的,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累成病而死的,反正那個事無鉅細每事必記的郜東方去了另一個世界。

文竹頂了他的缺,同時還兼著部分財務工作。他的資料沒人敢碰,怕傳染上猝死的病菌,文竹毫無畏懼,從容地清理。也許是無所畏懼,使病菌望而卻步。文竹從沒接觸過這工作,好在他的學習能力與植物的再生能力一樣強,漸漸就上路了。

跨過一年四季皆亮著燈的走廊,對面就是一個會議室,可容納十幾個人,屋內放置一張橢圓形的暗紅色會議桌,仿紅木的,四周是配套的椅子,泛著漆光。會議室的三角有盆景點綴,一角放著櫃機空調,白色的牆,窗戶上飄著綠色的簾子,半掛著,讓光透進來,窗也化著,透透氣。

今天文竹就要這個會議室處理一起因工傷引起的勞動糾紛,對方是勞務派遣工,工傷九級,因沒有交社保,因此所有責任均有勞務派遣公司和文竹公司承擔。

勞務工當然是賠的越多越好,單位當然是賠的越少越好,因此雙方才要坐下來協商解決,協商是雙方妥協、讓步、又可以接受的產物。

如果協商能解決,文竹只要去區仲裁做個備案就可了結。如果協商不成,勞務工需要去勞動監察大隊去舉報,監察大隊下來調查,單位也可以往派遣公司身上推諉,最終還是坐下談。

勞務工也可以直接去仲裁,當然主體要得當,否則會駁回。仲裁處也是以調解為主,調解不成再仲裁。

如果走到這一步,那去法院也是不可避免了,去法院還是調解為主,調解不成,宣判。一方不服,上訴,維持原判或是改判,這樣案子似乎結了。

勞務工要不到錢,還得申請法院強制執行。這一圈走下來,沒有一年二載還真完不了,人的一生有多少個二年呢?如果老闆缺德,卷著軟細溜之大吉,勞務工也只能拿著勝訴狀欲哭無淚,以頭搶地耳。

當然可以請律師省卻許多麻煩,可是請律師得先掏錢啊,看病的錢還急得四處籌,哪有錢請律師啊?因此勞務工希望在單位協商解決,少就少點,只要不太離譜。

文竹也不會太坑他們,政策法規總比他們懂一些,與勞動部門的關係也總比他們熟一些。如果他們獅子大開口,就請他們走司法途徑或者建議他們到勞動部門諮詢。勞動部門的回答也是槓槓條條,細則一般不會透露,透過書籍或是媒體大都也是一知半解,更關鍵的是他們也沒這個工夫去琢磨。

只要在總價的七折左右,公司還是願意協商解決的。當然也有不懂的人像傻子一樣拍拍屁股動身走人,這樣的人文竹不會善意提醒更不會去追回來,說你還有錢沒拿呢。單位的錢文竹說了不算。權益是要靠自己爭取的。

文竹單位有一千位員工,其中三百多是編制內,六百多是勞務派遣工,同工同酬。既然是同工同酬,為何還要透過勞務派遣公司運作呢?編制內的交社保,編制外的少量交社保,其實人都是振興工具的,勞務工也是公司招的,合同卻是與勞務公司籤的。

說到底是降低成本,這與老闆的良知有關,與政府的社保統籌收費有關。公司現在是出口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私營企業,訂單雪花至,利潤卻不高,老闆當然想多賺一個是一個,能省一筆是一筆。

而養老金統籌的那一塊卻要20%,還不包括醫療、失業、公積金等其它。如果勞務工工資平均按2000元/人/月計算,650人每月統籌養老金就需26萬元,一年就是312萬元,加上醫療、公積等不少於600萬,這就是勞務派遣的好處。

為了這個利,老闆的私慾很快就擺平了良知,私慾是海,最高的山也填不平。還振振有詞地說,我已經為社會解決了六百多個就業,還要出六百多萬“冤大頭”,你以為辦企業是辦慈善機構啊!不賺錢光為人民服務啊!誰願意回報社會就讓他回報社會吧,我的企業承擔不起!33%的所得稅也高得讓人止步,因此大家都在想方設法去規避稅和費。

改革開放富了一部分人,少數一部分人,希望少數一部分人帶領更多的人共同富裕起來。

國家也是其中少數之一,國富民窮,稅收的增長年年超過GDP的增長。何時還富於民?藏富於民?中小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可能會降低,員工的個人所得稅限額可能會提高,因為它的連貫性不是很強。

但養老保險的統籌繳費比例不會降低,繳費基數隨著平均工資的上漲還會水漲船高。因為社保基金的缺口很大,如果再降低比例,那窟窿將大得嚇死人,好比黑洞,無法彌補。要不是財政補貼,也許好多省份的社保基金早就斷流了。

沒有那救命錢,退休工人早就餓死成野外孤魂了,這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最典型的體現。更不用說用後人繳的錢養前面的退休工人了。不知後人的退休怎麼辦?再用後後麵人的繳的錢。如果斷檔或出現意外,真不敢想象。最可怕的是形成惡性迴圈,弄得交最後一檔的人血本無歸,老無所依。

好在政府已經看到了個人社保賬戶空做的風險,已經開始做實個人社保賬戶,為老輩姓真正解決老有所養的後顧之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