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噬魂劍魔’的個體實力很強大,一個人就能對付一群機械軍團。
而‘指揮者’則完全是依靠指揮機械軍團的能力,自身實力不算強,尤其是攻擊方面,非常的辣眼睛。
畢竟在設計的時候,江宸就沒給‘指揮者’配備任何的武器。
雖然在記憶灌輸之下,天生就掌握極為強大的‘法則’,但沒強大的兵器,再強的法則,發揮出來的戰力也會大打折扣。
限制統領出手,以考驗‘指揮能力’這個角度來說,是絕對公平的。
兩方迅速選定好陣容。
戰場的環境沒什麼特殊,是一片十分普通的星空,大約十億公里直徑的範圍,雙方初始位置相隔大約五億公里。
這個距離上,大規模軍團的調動,不可能瞞得過探測儀,敵我雙方的動向都是完全透明的。
唯一比拼的,就是排兵佈陣,以及精細控制機械單位的能力。
同樣的機械單位,操控的水平不一樣,發揮出的戰力自然有差別。
若是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機械單位上,江宸麾下的使徒,都能夠做到操控一名機械士兵催動強大的法則攻擊,戰力飆升一大截。
哪怕是最弱的‘狂熱者’,配上近乎於宇宙尊者層次的法則攻擊,也能在短時間內發揮出封王極限的戰力。
不說一個人單挑一支軍團,至少滅殺十幾萬個普通‘狂熱者’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若是專注於操控少量部隊發揮強大的戰力,那麼在大軍團的控制上就會不足。
如何選擇,就很考驗統領的個人能力。
江宸在戰場之外,以‘上帝視角’觀戰。
雙方的軍團登場,配置倒是相差不大,都是十分中規中矩的選擇。
以‘堡壘’作為前排保護,承擔敵方的傷害,‘狂熱者’在拉近距離後負責衝亂對方的陣型。
‘地獄火’、‘吞噬者’、‘侏儒法師’則是主力的輸出。
至於‘聖堂法師’、‘折躍仲裁者’、‘黑暗執政官’等等擁有瞬間改變戰局能力的‘戰略級單位’,由於總成本百億混元單位的限制,壓根沒有出場的機會。
畢竟,這些兵種,單個的製造成本都是在千億混元單位級別的,在這場模擬對戰之中,根本兌換不出來。
雙方的區別在於,噬魂劍魔麾下的軍團當中,近戰單位的數量更多。
而‘指揮者’所選擇的,卻是兌換更多的遠端輸出單位。
三種遠端輸出兵種,價格都要比‘堡壘’、‘狂熱者’貴不少,兌換的多了,總兵力數量自然就少。
單單從人數上看,雙方的差距一眼就能看出來,噬魂劍魔麾下的兵力,比‘指揮者’一方要多出十倍有餘。
沒有倒計時,雙方出現在戰場內的第一時間,戰鬥就立即開始。
不過五億公里的距離,遠遠超出了最大的有效射程。
雙方的選擇都是一模一樣,沒有什麼繞後、轉移之類的想法,都是第一時間全速前進,拉近距離。
在這種近乎‘明牌’的戰局之下,花裡胡哨的戰術,只會讓自己在開戰的那一刻就立即落入下風,永遠都扳不回局面。
唯一比拼的,就是對機械軍團的操控能力。
誰的操控能力更強,誰就能戰局優勢。
距離拉近到數千萬公里,‘指揮者’麾下的遠端兵種率先發起進攻。
而噬魂劍魔卻沒有選擇在進入有效射程的第一時間,就命令遠端部隊開火,而是頂著對方的攻勢,繼續拉近距離。
沒有暗獄射手那種強大的空間系能力配合,數千萬公里這個距離上,除非是偷襲,否則命中率太低,很容易被躲開。
哪怕飛行速度是光速的攻擊,也需要足足半分鐘還要多的時間,才能跨越一千萬公里。
敵人有充足的時間確認攻擊軌跡並躲開,什麼預判都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