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大個子大力氣的人拿長戈。只有大個子大力氣的人才能站在外圍刺到裡面的敵人。
兩側的人都是盾牌手,一手拿盾牌,一手拿刀劍。敵人的長戈刺過來了,盾牌手用盾牌阻擋。要是遇見箭雨了,盾牌手把盾牌高舉起來,護住自己的隊伍,冒著箭雨繼續前進。
在這個同時!其他戰隊的人會配合你,不會讓你孤軍冒進的。敵方用箭雨阻止你前進,你這一方一定有騎兵在一側伺機向對方的陣營發動攻擊,衝進敵方的陣營,打亂敵方的陣腳。
然後!雙方軍隊混打在一起。
進入大混戰的階段,勝負主要取決於四個大的方面:
一!人數多的一方,絕對有勝算的可能。但是!不是絕對的
二!兵士的勇猛、實力。人數少並不可怕,只要不是懸殊太大,勇猛、實力強悍的一方絕對有勝算的可能。但是!一樣不是絕對的。
三!兵士對陣法的運用。如果兵士們平時經常操練陣法,又有一定地實戰經驗。那麼!勝算率就大。
四!那就是指揮官的靈活運用。
指揮官指揮不力,增援的外圍兵力補充不上進,這仗的勝算可能性就小。
比如說!對方的陣法更厲害,把你的人分割包圍了,你就要及時調集兵力去增援。
在大型正面戰場上,在大混戰的情況下,指揮官很重要。他們要有實戰經驗,要善於利用地形,對敵方進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主要兵力用在圍剿上面,其他兵力用在分割、牽制上面。
比如說!想消滅敵人某一部分兵力的時候,你就必須先布口袋陣,引誘敵人進入。然後!來一個人海戰術,把對手圍起來。而其他人,對敵人進行分割、阻擊、牽制。只要敵人的援軍無法前來增援,你這一戰就勝了。
試想!你消滅了敵人的主力大軍,你把敵人的人數減少了,以後幾個人打對方一個人,是不是勝券在握?
秦國的這次崛起之戰,後來的正面戰場,秦軍以絕對的兵力優勢,完勝魏軍,讓魏軍全軍覆滅。在後來與龐涓的正面戰中,秦軍只是做做樣子,然後就“潰敗”了。
因為之前秦軍太勇猛,勢頭強勁,所以!魏惠王把大將軍龐涓調了過來,讓他保住魏國。
當時的秦軍,直指安邑,讓魏惠王感到了壓力。無奈之下,才把龐涓調回來的。
可魏惠王並不知道,商鞅與秦孝公早已商定好,不與魏國決戰,見好就收。先避其鋒芒,隱藏實力。然後!把兵力調走,去捏軟柿子。
打魏國是很難打得過,但是!收拾韓國,還是妥妥地。再則!有楚國在一邊牽制著韓國,韓國想好好打一架都施展不開手腳。
魏國見秦軍敗走,他們又奪回了失地,也就無心再戰。再則!他們還有其他戰場,也不敢冒進。秦軍展示了肌肉,讓魏國也不敢太過分。
魏惠王的想法也一樣:見好就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