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國家打仗,損兵折將,軍隊的兵士在減少。另外!要是打敗仗了,還丟了兵器等物資。
而秦國!則恰恰相反。
秦國的崛起之戰打響後,雖然死了不少人,可正規軍隊並沒有減員。相反!還增加了人員。在兵器方面,還繳獲了不少。以前沒有兵器的兵士,現在都有了兵器。
在物資上面,得到的也一樣很豐厚。打敗魏國的守軍後,繳獲了大量的物資。也可以說!把能夠帶走的物資都帶走了。
當然!沒有擾民!
商鞅與秦孝公的政策擱在那裡,是不擾民的。屬於魏國的東東,可以帶走。屬於貴族的東東,也可以帶走。凡是屬於人民的,一律不許動。
就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欺負人民群眾。
針對的是魏國,魏惠王以及魏國的貴族,不針對人民。
繳獲魏國的物資後,正規軍隊得到了補充和壯大。雖然無法與魏國正面對抗,但收拾韓國,還是有把握的。
曾經的韓國,與魏國、趙國三晉聯盟攻打過秦國,給秦國帶來災難和痛苦。所以!秦國人民對韓國也是很痛恨的。
在與韓國交戰的時候,不僅奪得了大量的土地,還一樣奪得了無數物資。
經過這幾場大戰,秦國的正規軍兵力達到了十萬,騎兵也達到了商鞅的要求:一萬!
當然!這是指野戰軍,不包括守衛邊疆的兵士。
這十萬步兵、一萬騎兵,商鞅是專門用來打仗的。而各地守衛邊疆的兵力不算。
當然!這還不是商鞅所理想的,這只是現階段所要求的。
要想要想一統天下,讓天下全面改革,人民幸福,這點兵力是遠遠不夠的。
現階段的秦國,能夠擁有十萬野戰軍、一萬騎兵,才能勉強保家衛國,國防才有那麼一點小保障。但是!還是不能與魏國對抗。
現在的魏國,正規軍已經有三十多萬,號稱五十萬。加上戰爭期間徵來的民工等民間力量,將近百萬。
當然!這一切都是吹的,其真正的兵力頂天也就二十幾萬。加上臨時徵來的民工,也就三十幾萬。
古代在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時候,正規軍在前面,預備役在後面。在隊伍的後面,都是臨時徵來的民工。
這些民工不用上戰場,他們在後勤保障的軍隊管理下,幫忙運送戰場物資。
負責後勤保障的軍隊只保障物資運輸的安全,不負責運輸。運輸,都是依靠民間力量。
而諸侯君王們公佈戰爭兵力的時候,往往把這些民工都算在內。結果!就變成了“幾十萬”大軍。
要知道!在運送物資的隊伍中,不僅有女人,還有未成年的孩子。只要是健全、能幹活的,都會被強行(拉壯丁式)拉來做事。
商鞅與秦孝公的計劃是:
第一步!步兵兵力達到十萬,騎兵一萬,國防兵力不變。
第二步!步兵兵力達到二十萬,騎兵五萬,國防兵力不變。
第三步!步兵兵力達到四十萬,騎兵八萬,國防兵力根據國土面積來決定。
當步兵兵力達到四十萬的時候,秦國就要入主中原了。隨著國土面積的增加,國防兵力肯定要相應地增加。
在兵力只有二十萬的時候,秦國主要的發展目標是鞏固國防,防止外敵入侵。然後!大力發展人口,發展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