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力達到四十萬的時候,秦國就要稱霸了。
可以想象!有了四十萬大軍,想消滅誰不可以呢?
不過!這還只是稱霸的開始!兩人理想的軍隊數量是:六十到八十萬。只有達到這個數字,才能一統天下。
當然!這只是野戰軍的兵力,不包括國防兵力。
國防兵力是不變地,是固定在國防線上的。就算調動,也是小範圍內調動。
經過這幾仗,秦國的兵力達到了十萬,騎兵也已經達到了標準數:一萬。預期達到!商鞅與秦孝公兩人都是滿意的。
現在!秦國需要一個鞏固期。
新拓展出來的土地,要對其進行變法,改變人民的命運。讓這裡的居民認同自己是秦國人,而不再是過去那個國家的人。
商鞅與秦孝公採取與魏惠王相反的政策,安撫當地民眾。而不是排斥、剝削。
魏惠王對待被征服土地上的居民,是採取排斥、剝削的方法,根本沒有把征服過來的人當成魏國人。所有不服者:死!所有內心不滿的人,都把你遷徙到別的地方去。結果!讓這些不願意做魏國子民的人,一心想復國。
商鞅、秦孝公從河西上的秦國人那裡看到了弊端,所以!採取安撫的策略。以後!就以此為榜樣,讓這些人甘願做秦國人。
對於人民來說,只要你給他們一條生路,他們有奶就是娘。你不給他們生路,他們不反你才怪?
有了兵器的兵士,要加強對他們進行訓練。再則就是:總結、交流上次的戰鬥經驗。
上次等於是小試牛刀,還沒有達到真正地戰爭標準。
什麼是真正地戰爭標準?
商鞅與秦孝公等人認為:與強勁的對手正面戰場上打一仗,那才是戰爭的標準。與比自己強勁的對手打仗,那才是檢驗軍隊的標準。
練兵備戰,是人類永遠的需要!
在人類思想還沒有一統的時候,戰爭是永遠存在的,隨時都可能發生。
除此之外!商鞅與秦孝公現在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大量地鑄造兵器。
秦國之所以不敢與魏國主力軍隊發生正面戰爭,原因就是!兵力懸殊太大,兵器懸殊太大。
魏國的兵力太強大了,隨便一個調令下去,就能調集過來二十萬大軍。當然!二十萬是誇張的。加上後勤保障的民工,可能都沒有。
但是!人家能一下子就調集過來十幾萬人馬,就比你秦國強大。
要知道!有人口才有兵力。你的國家人口總數跟不上,你哪裡來的兵力?
不是把所有人都拉來服兵役的,還要保留一定地勞動力搞農業生產。沒有農業作為基礎,沒有糧食保障,兵士們吃什麼?戰還怎麼打?
秦國與魏國的差距不僅在兵力上面,在武器裝備上面,還在綜合國力上面。魏國的國土沒有秦國大,可人家的國土都是優質的,沒有廢地,都能充分利用。而秦國的土地,有很多是廢地,無法種莊稼。而且!還缺水乾旱。
人家雖然年年打仗,可人家的人口基數大,損失了幾千根本算不了什麼。損失幾萬,問題也不大。就算損失十幾二十萬,也能迅速補充上來。
就憑這一點!秦國就不敢與魏國比。
秦國要是損失十幾萬人,綜合國力又要倒退十幾年,甚至還不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