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2年,楚宣王七年。為了配合白圭販馬,為了儘量多得到一些馬匹,楚宣王率兵北上,一副要打仗的樣子。
在如今淮北、泗上之間仍有十餘個小國,表面上他是來攻打這些小國的,其實上是為了白圭的馬。
楚宣王屯兵邊境,偶爾發動一兩次規模不大地戰爭。打仗是假,脅迫是真。楚國當時也是一大強國,真正地實力比魏國還要強大。所以!在大軍壓境之下,一般小國都是不敢怎樣的。
在這些小國家當中,也就宋國等國稍微大一些。以前的時候,宋國與楚國都直接幹過。最後!敗了。當時要不是晉國幫忙,敗得更慘,幾乎滅國。
當時的晉國,還沒有被現在的魏國、趙國和韓國三家分晉,還是個超級大國。
晉國被魏國、趙國和韓國三家分裂了之後,勢力就弱多了。他們三家各自自保,也就沒有人顧及到周邊的小國了。再則!為了擴充套件實力,他們也有吞併這些小諸侯的意思。所以!在很多時候,別人來攻打,他們不但不幫忙,有時還趁渾水摸魚。
三家分晉後,魏國逐漸強大起來,趙國發展得也還可以。唯獨韓國,在三國中稍微差一些。魏國與韓國是近鄰,所以!經常受到魏國欺負。
總之!當時中原的局面是很混亂的。
包括宋國在內,這些小國家迫於楚國的軍事打壓,只得答應楚國的要求,讓他們買的馬經過自己的國家。
一千匹馬,可不是小數目。關鍵地問題是!可能不止一千匹。
跟隨到中山國的探子,早已打聽清楚了,白圭這次販了近兩萬匹草原良種馬。
兩萬匹!是一個什麼概念?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可以裝備一個騎兵軍。
當然!楚國是知道的,要想得到更多地馬匹,就要與沿途各個諸侯國搞好關係。既然搞好關係,就要用馬匹來行賄。不行賄,不給好處,各個諸侯國的君王和權力者是不會答應的。表面上迫於軍事壓力答應了,內心是不滿的。所以!要想得到更多地馬匹,就得暫時放下一切恩怨,先達到目的,以後的事以後再講。
我現在要馬!所以!所有事情都先放一邊去。
求同存異,不就是要馬麼?我們大家坐下來把這些馬給分了。
所以!白圭把馬趕到中山國蘭公子的地盤上後,就不急著出手了。反正!我有緊俏物資!我有重要地戰略物資,你們所有諸侯君王都要來巴結我!我的馬!不愁賣不出去。
楚國的探子得到確切訊息後,就利用“飛鴿傳書”,用暗語,用最快地速度把訊息傳回到了楚國那邊。
楚國方面得到情報後,第一時間派人跟趙國、衛國和宋國等大國攤牌!他們要從中山國買一批馬,經過貴國,望與放行。
這個時候,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出於戰略考慮,一般諸侯國是不敢放行的。
相當於現代社會的軍售,不是那麼好賣、好買的。
何況!在古代的那個時期!你把馬賣給別人,還要經過我們的國土。我要是答應你了,以後別人利用這些馬裝備成騎兵,再來攻打我們。我傻了我?我讓你透過?
所以!商人只能販賣少量的馬過境。而大批次的馬過境,就只有透過官員的外交途徑。
白歸把戰馬趕進中山國蘭公子的封地後,就等著各個諸侯國的人來找他談買馬的數量和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