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術而言,北八級南詠春的說法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延續太多太多年了。
或許是因為四萬年後的世界已經充滿了廝殺和危險,導致了葉瀟的動作根本談不上優雅,就像是在血泊和泥地滾出來的一樣,而李青的招數中多多少少帶了一點點套路的影子。
這是在兩種大環境下所磨練出來的拳術,然而當李青敏銳的發現葉瀟的拳路全部都是直接有力的時候,也果斷的放棄了花哨的打法,換上了詠春拳中著名的黐手來擋住葉瀟的八極拳勁道,然後又以寸拳的發力技巧對也葉瀟進行反擊。
黐手,是詠春拳特有的、以“黐”的方式進行手部動作的訓練形式,以其“若即若離、不黏不斷”著稱於世。
而李青的雙黐手和盤絲勁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小宗師級別,之所以前面帶了一個小字,也不過是因為李青的年齡罷了。
雙黐手鍛鍊是由雙方的四條臂膀在內外門範圍運用幾種動作迴圈反覆地相互貼上翻滾,如在一個無形的圓弧和直線之中,形成活的勁力流力和前推的力度。它錘鍊雙手左右兼顧,可以最快而流暢地打圈卸除對方之力,也可以最快而流暢地轉化為直線攻擊對方之力。
不但鍛鍊與對方搭橋之手接觸的感覺和反應,而且鍛鍊製造和尋找對手之空隙漏洞,達到“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等戰術的應用目的。
它既是直線進攻的橋樑通道,也是內門防禦的緩衝區域。
所以詠春拳法,很看人怎麼用,會打架的能打出相當強的戰力,但是腦子笨的卻發揮不出什麼威力來。
雙黐手是“無招勝有招”理論的主要依據。但在實戰時,誰都不會主動採取黐手形式,首要是簡單直接攻擊對手。當出手受險,需要變化來達至目的時,才發揮平時雙黐手那種反應純熟快捷機巧的靈敏性,去應付千變萬化的局勢。不論對手會不會黐手都一樣對付,全憑自己的反應靈敏,伺敵先機去戰勝。
而這裡頭就有一個極為有嚼頭的說法了。
有很多門派的功夫都有很多拳套,套路內會包含若干招式,可能第一套拳有十式,建基於第一套拳的其中數式,再加上新的五、六式,又成為第二套拳。如此類推,加加減減,於是建立了很多很多的拳套。正如前面提過,人的心理總是越多越好,所以會有人自創多一兩套拳,以顯示他比其他同門的資歷更好。又或者為了使表演時更有吸引力,於是便加入一些觀賞性高的動作作為賣點。有人連整套拳也未學完,於是便加人三兩招式,自圓其說,說自己已完成整套拳的學習,當然亦會有學者根據經驗、理解、智慧及個人特點而對拳套作出修訂。
詠春拳中的大宗師葉問,想必所有人都能夠如雷貫耳吧。
葉問宗師於20世紀50年代初於石映尾教拳時獲邀表演八斬刀,由於要增加表演的觀感,於是便和幾名弟子研究加入幾式京戲的招式,落幾式四平馬與子午馬等來充實表演。表演後,宗師始終覺得這樣未能真正反映詠春拳,所
以日後也只會教授及展示原版八斬刀。不過,其中有個別的弟子在自己授拳時,又以這套表演版的八斬刀作為主要教材,所持的理由,大抵是因為有吸引力,有市場,更可以說是宗師特別傳授的。
傳統於上課時學員大多隻會學習重複師傅或師兄的示範動作,當完成一套拳後,就會學另一套拳,間中再學既定動作的對拆和一些兵器套路,甲招可用乙招消,乙招又可用丙招防。這樣的好處是師傅可以同時教授多名學生,又是市場學高招,但教導時並未能因應學員個人的身形、力勁、角度、位置.於演繹和發揮的問題上加以解釋,學員便以為一招拆一招,萬試萬靈,缺乏知機識勢的變化。
那麼,學員為什麼仍然需要學拳法套路呢?其實學習套路主要是因為它裡面會包含一些動作,方便學員反覆練習,從而練好基本手形、身形及步法等,但這井不表示可以在現實環境下應用。
味春注重黐手,就是明白拳套的招式不可能直接應用在實際之中,必須從各因素,包括距離、角度、位置、用力等加以理解和配合方可。但俗語說“萬丈高樓從地起”,教學時如已先有骨幹,正確掌握要領,在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所以詠春拳學黐手時也需要有拳套練習去解釋手法。詠春拳就只有三套拳,每一套都有其意義.如小念頭著重手法.尋橋注重手法和腰馬配合.標指體會攻擊與發勁,在學會用了那些拳套後,便要在黐手練習時施展出來。
搏擊的目的就是要擊倒對方,大戰三百回合這種情況只會在中出現,實際交手,三兩招便分勝負。但黐手的目的是學習,只要大家都能在黐手過程中儘量應用自己所學得的技術,招來招往,如切如磋,雙方都可以是贏家,不需要有任何一方被對方擊倒。黐手更加可以是有益身心的運動。
黐手是強調反應的攻防練習,是由拳套過渡至搏擊的橋樑。過分沉迷黐手,以為學會了黐手就等同搏擊,是一個錯誤.其中極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慣性迫手而非追打,以為搏擊時仍必須和敵人的手保持接觸,一味想盡量捆綁著敵人的手。
其實在搏擊時,武者們應該全神貫注留意對方的虛位,用最直接的路徑發動攻勢,如果能以一招半式就能擊倒敵人就最好,但通常敵人必定會有反應去接我們的手,在這時彼此的手有了接觸,就可發揮練黐手獲得的感覺反應去繼續搏鬥。
所以說黐手的真意,就是攻防的轉換如意!
李小龍曾利用水來形容功夫,舉一個比喻:搏擊就等於在狂風暴雨、波濤洶湧的大海為拯救生命而游泳,可以在如斯天氣惡劣、生死收關的環境下生存,泳術一定要精湛,否則隨時會命喪大海。
黐手就等同在泳池,讓學習者在一個較安全和可控制的環境下練水。一般先在淺水池學,有了基本技巧就到大池,到了有信心時,就可以參加游泳比賽、玩水球、玩花式泳術等。游泳可以是體育,可以是娛樂,亦可以是為生存的練習。如果一開始就跳入汪洋大海中學游泳,拔苗助長,反而會令初學者怕水,未必能成功學會遊
泳,更未必能體會到曉得游泳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