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懷爾斯的證明當年用了一個顯然,但顯然他用的那個顯然並不那麼顯然。
而且恰巧那個顯然還是個關鍵步驟,他需要一種全新的技巧來完成一個後來被稱為尤拉系統的結構推導。
稽核團隊發現了這個步驟存在邏輯漏洞,於是懷爾斯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去處理這個“顯然”的問題,但好在最後他還是成功了。
顯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審稿模式遠比雙盲或者單盲評審更加嚴格。全世界無數雙眼睛都盯著論文跟審稿人,保證了論文任何一點邏輯漏洞都不可能放過。
加上搞科研的能比普通人更方便接觸到外面這些資訊。所以計算所關注喬喻的人能瞭解到這些訊息也不奇怪。
當然這些落入劉釗元的耳朵後,他是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雖然他不是搞理論的,但黎曼猜想有多重要自然也很清楚。
於是他不禁想問,說好了要為計算數學出把力,搭建一個跨世紀的計算平臺來為大家解決問題的。現在錢都收了,轉頭證明了黎曼猜想算什麼?
這算什麼啊?!
媽的,該不能因為自然科學基金那邊申請專案不透過,乾脆拿他們的錢完成了這項證明吧?
好吧,劉釗元把叫來彙報工作的傢伙打發走,便在電腦上登陸了arXiv。
沒辦法,計算數學也是數學。只要研究數學的人大概都會對這篇論文有興趣。想要看看這篇論文到底正不正經。
畢竟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了。之前就有一位爵士對外宣稱自己證明了這個世紀難題,結果卻是跟全世界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就這樣下載論文,研讀論文,時間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晚上。
好不容易把論文看過一遍之後,劉釗元只覺得腦子空空的……說實話,沒太看懂。
如果喬喻知道了劉釗元看論文的方法,大概會嗤之以鼻。然後教給他一些心得。
看論文的時候不能只看論文。肯定看不懂的。
而是要在發現第一個看不懂引理的時候就主動先翻到最後一頁去找引用文獻。然後先把那些引用的文獻全部看一遍,都看懂之後,再來啃這篇論文。
如果連這篇論文引用的文獻都看不懂的話,那就接著再去先看引用文獻中引用的文獻……
只要堅持這樣做,那麼不管再晦澀的論文最後都一定能看懂!
事實上一直以來喬喻看論文都是這麼做的。只要看不懂,就去上級的文獻,直到把原始論文看懂為止。這往往也意味著直接吃透了整個研究方向。
就好像當初喬喻研究朗蘭茲猜想跟P幾何的時候,就把朗蘭茲、彼得·舒爾茨早期的論文跟著作幾乎全部研讀了一遍……
可惜的是,劉釗元顯然沒這個耐心也沒那個時間。喬喻這篇論文引用的文獻雖然不多,但也有著作在裡面。
而且都是純數論方面的內容。當年他真對這方面的學問感興趣,就不會選擇做計算了。
不過說實話,劉釗元對喬喻的這篇論文並不看好。因為連感謝跟文獻引用那一頁都算上,也才三十八頁。
一篇數學三十八頁不奇怪,但解決黎曼猜想的論文才三十八頁,劉釗元覺得不太現實。
即便這篇論文真有價值但很可能並沒有足夠多的細節。
當年他的博士論文都寫了七十多頁。長度是這篇論文的一倍!
看完論文之後,劉釗元揉了揉眼睛,看了眼時間。不知不覺中竟然已經是晚上十點了。
也就是雖然他沒怎麼看懂,但在這篇論文上花費了三個小時。
然後他坐在辦公桌前思索了片刻,考慮著要不要給於延江打個電話。
您這位大佬牽頭搞了個計算平臺的任務,但人家卻在做理論研究,您總得說上兩句吧?
不是說喬喻不能研究這些,但事情總有個輕重緩急。先把計算平臺搭建起來,再搞這些花裡胡哨的研究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