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陳卓陽最近過得並不算好。他其實已經感覺到自己把許多事情想的簡單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是最適合派系發展的沃土。
師生關係,同門關係,往往能形成天然的同盟。
至於為什麼要有同盟,兩個字,競爭!
在外人看來高校是象牙塔,但其實內部競爭跟社會沒什麼區別。
高校之間的競爭自不必言。
華夏高校教育跟其他國家最顯著的區別就是越牛逼的學校,學費就越便宜。
985、雙一流院校絕大部分本科專業的學費都只要五千塊,哪怕是二本學校也貴不到哪去。
但那些根本沒聽說過名字的三本院校,學費動輒一萬五到三萬,甚至部分院校一年學費五萬往上走。
眾所周知,一流學校不管是師資條件,還是各種硬體配置都肯定要比三本院校好很多倍,而且這些都是需要花費鉅額資金維護的,但學費卻比三本院校少幾倍……
大家公認的便宜沒好貨這句話,在高校教育資源這塊不但無效,反而直接反過來了。
資金缺口那塊自然就是靠補貼了。畢竟優質教學資源不可能憑空產生。
但每年教育科研方面的撥款就那麼多,你家多點,他家就要少點。
所以厲害的高校絕大部分校長都是院士,即便不是院士,去查一下履歷也會發現這些大佬曾經的履歷有多輝煌。
總之,校長不但要對內有效管理,對外起碼也得說得上話,這樣分蛋糕的時候才能有底氣多爭取一點……
同理,等外部爭完了,高校內部各個學院之間也要競爭。
如果仔細翻看各個大學裡優勢專業的院長就會發現,大多數院長並不是並不是學院裡最厲害的那個,甚至不是最厲害的那幾個。而且一般來說還都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
為什麼?
因為這樣的人最適合。而且人選往往是上層跟內部經過各種商議之後推舉出來的那個。
要知道學校下面每個二級學院的資源都是由學校來分配的,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在院長這個行政崗位上幹幾年未來就有可能成為副校級領導。
加之本來自家院系就是學校的優勢專業,培養一個副校級領導上去,未來學校分配資源的時候,自然會向培養他的學院傾斜一點。
這也最符合派系利益最大化。所以高校裡的優勢學院往往內部都還很團結,因為大家相互妥協,能把蛋糕做大,將利益最大化。
但學校內部一些不佔優勢的二級學院的邏輯就不太一樣了。
這樣的專業可能近十來年都沒出過一位校級幹部,學校內部分配資源的時候自然就沒有太強的話語權。
加上專業實力本就不佔優勢,資源根本爭不過其他評分A級以上的優勢院系,那就只能聚焦於內鬥,在學院內部去爭那點資源。
是的,高校內部的競爭邏輯跟國際社會其實沒什麼不同,越是差的院系,內鬥越嚴重。這就跟越窮的地方,越混亂是差不多的。
而這些都是陳卓陽在燕北大學的時候根本沒體會到的。
畢竟燕北大學數學院的志願程式碼是001。屬於燕北大學牌面專業之一,內部大家都還是相對比較團結的。
不說別的,華夏目前數學科學院總共也就四十二位數學院士,燕北大學一家就佔了七個。
但津州大學不一樣,自從數學院從理學院分出來之後,發展的只能說差強人意。
把內部專業評級拉出來一看就知道了,A類學科很多,大都集中在工科。數學專業只評了個B級。
當然並不是說B很差了,怎麼說也是全國排名前20%30%之間,但沒辦法,誰讓其他專業厲害呢?
一堆的A+/A/A中間,一個B就很不顯眼了。更別提津州大學的雙一流學科都沒一個跟數學沾邊的。
於是都還沒熬到正式上課,陳卓陽就已經感覺似乎哪哪都不太對勁了兒。
比如新教師入職培訓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幾位新同事對他的態度不冷不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