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巔峰學霸> 第132章 我要感謝生命中每一位應該感謝的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2章 我要感謝生命中每一位應該感謝的人! (2 / 6)

那就是當有國人被世界學術界肯定,並給與超規格待遇的時候。

比如許多甚至之前不知道諾貝爾獎的人,也知道華夏有人拿了諾獎,是因為青蒿素。甚至提到青蒿素,就會記起那個人,以及她這個獎項。

這是一種華夏普通人跟西方普通人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這大概基於從小開始的集體主義教育,以及一種極為樸素跟壓抑多年的民族自豪情結。

如果剖析其思維模式演變大概就是,獎項是其他國家評選的,我們的人獲獎,足以說明我們不比他們差,所以我也不比他們差…….……

不管人們是否承認,這其實就是華夏埋藏在骨子裡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在作祟。

尤其是當一個人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榮譽的時候,那麼這個人在許多華夏人心中已經被動的承擔起了更多的東西,某種程度上他的言行已經不止是代表自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代表了整個華夏民族。

至於西方人大概只會認為,咦?那個人取得了一些了不起成就,哦,他也許很棒,我們應該恭喜他,為他鼓掌。不過他也就是個人而已,他再厲害,也只能代表他自己,跟我並沒有什麼關係,哪怕我們是一個小區的鄰居。

甚至在這個人沒有對我們有實質性幫助之前,如果社群出面搞什麼歡迎儀式,還會被認為是在浪費他們這些納稅人的錢.…….…………

這就是區別,也是流量的區別。

所以其實本來這屆世界代數幾何大會就已經有不少華夏媒體在默默關注,也紛紛派遣了記者打算報導這次大會。原因無他,畢竟這次大會有華夏一位十六歲的數學天才,在大會做三十分鐘報告。

當然,重視程度其實也並不高。

因為之前這些記者已經基本都確定過了,這次喬喻的三十分鐘報告是在一個分會場進行,而不是主會場。這意味著只有感興趣的數學家才會去聽,畢竟分會場的報告會通常都是十幾場,甚至幾十場同時進行的。參會的教授們,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去聽取報告,並參加討論。

現場照片再怎麼修飾,也不會讓人太過震撼。

甚至一些關注度低的報告會只有寥寥幾人參加也是有可能的。

哪怕喬喻的報告會,參與的數學家很多,但如果都是東方面孔,也很難引起太大的轟動。畢竟華夏人現在對這塊的閾值很高的。

尤其是所謂世界級的會議上,喬喻的報告吸引的都是東方面孔的教授,大家不但不會覺得驕傲,甚至會覺得參會的教授大概是在壓力下被安排了任務。當然這也不能怪普羅大眾。

之前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太過消耗人們的信心了,以至於免疫力變強了。

所以之前哪怕接到了報導的任務,確定要參與報導這次會議的華夏記者們大都也不是很上心。甚至其中許多人根本就沒打算去現場。

反正這種註定翻不起什麼風浪的新聞,到時候隨便引用一下其他人的報導,在網上擷取一些現場的圖片去掉水印應付一下就行了。甚至直接用別人的圖片問題也不大。

註定火不起來的新聞,人家吃飽了撐的還專門為這破事兒維個權。

但當組委會臨時決定改了會議議程,將喬喻的報告從原本的分會場三十分鐘報告會,直接升級到六十分鐘開場報告的級別,這情況立刻就不一樣了。會議開始之前,突然玩了個大的?

華夏十六歲少年在世界代數幾何大會上做六十分鐘開場報告?!

標題就叫全世界數學家都要集體聆聽來自華夏十六歲數學天才的聲音?

真的,一個本來沒什麼爆點的新聞,突然就一下就有成為爆款新聞的潛質。尤其是喬喻這個名字,隨便搜尋一下國內的網路就知道,之前就已經上過好幾次熱搜。

尤其是最近的一次熱搜,跟田言真和袁正心同時出現,被許多數學界內部人士形容為華夏數學界世紀大和解的關鍵人物。同時還是去年CMO的冠軍,並在小裡巴巴的世界數學競賽上拿到了代數與數論賽道唯一一枚滿分金牌!

最最最最關鍵的還是根據作者們的打聽,這次喬喻的報告重要性突然上提的原因是,喬喻幫助數學家解決了一個數學界極為重要的猜想,幾何朗蘭茲猜想!於是,酒店裡準備參加這次會議的數學家其實還沒怎麼樣,華夏記者這邊瞬間炸鍋了!

畢竟記者到現場報導類似於世界代數幾何大會這種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也是要有邀請函或者組委會頒發的媒體通行證,否則根本進不去會場。所以理論上來說記者想要參會首先需要向組委會提交申請,然後接受大會專家組的稽核。

申請材料中要有所代表媒體機構的介紹性,以及記者的採訪目的跟個人資訊。

大會的組委會要綜合考慮媒體機構的型別,以及採訪記者是否具備一定專業性,來判斷其是否能夠準確報導會議內容。這些對於學術界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媒體喜歡瞎說,可不止是在華夏,幾乎全世界都是如此。

但學術的嚴謹性要求如果對會議內容進行報導,必須確保這些資訊能被較為準確的傳達給公眾。

比如人家教授在臺上報告的內容明明是針對黎曼猜想中對於零點分佈的研究進展,如果媒體曝出去,XXX教授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宣稱解決了黎曼猜想並做了六十分鐘報告,獲得世界主流數學家的交相稱讚,這就會讓這次大會顯得頗為尷尬。

尤其是在人們已經習慣性依賴搜尋引擎,甚至人工智慧都已經開始依賴於搜尋網路資訊內容的年代。

這些不負責任的報導如果標題足夠驚悚,說不定沒幾天全網都是關於黎曼猜想已經被人類攻克的新聞。作報告的數學家,也可能一臉懵逼的接到許多外行的祝賀..

想想都知道這會有多尷尬。

這次突然的調整,也讓許多之前沒打算去現場的華夏媒體記者著急起來。尤其是張諾可。

作為華夏新聞社在巴黎的常駐記者,他之前其實已經接到了報導這次會議的任務。

不過鑑於一些原因,張諾可是真的厭倦了,去搞這種烘托某個華夏出了數學天才的新聞。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