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七點五十八分,潘敬元已經端端正正的坐在電腦前透過郵件裡丹尼斯教授發來的邀請連結,進入到Zoom。因為團隊成員分佈在不同的地區,甚至橫跨了三個洲,他也早已經習慣了使用Zoom進行會議交流。
作為跟哈佛官方合作的平臺之一,潘敬元在哈佛讀博時就已經習慣了使用這套會議系統。
他是第六個進入會議室的,透過影片就能看出大家的情緒都不是太高。
事實上,潘敬元同樣如此。
雖然他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但終歸不太高興得起來。
倒是會議召集者——他的導師丹尼斯看上去很平靜。
大概一分鐘後,山姆教授卡著時間進了會議室,人齊全了。
“好了,各位大家現在應該都知道情況了。潘,你在華清跟喬喻面對面交流過,你先說說你的想法吧。”人一到齊,丹尼斯也沒說什麼場面話,便直接開始點名。
當然這種類似組會的小型會議,大家都是熟人,也的確不需要說什麼場面話。
潘敬元很快就將昨晚在會議上討論的內容大概闡述了一遍。
大都是些其他教授的看法,至於他自己……說實話,沒什麼想法。
除非他能馬上解決這個問題,否則說太多沒什麼意義。但很顯然,他現在還沒任何頭緒。
總不能跟大家說這段時間,他一直在輔導喬喻,回答喬喻各種問題吧?他的導師雖然不會怪他,但其他人大概會想生啖其肉。
從幾個人的表情就能看出,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接受這種時候突然橫生枝節的。
“好了,謝謝潘,相信大家也看過喬喻的證明過程了。說實話,我覺得很漂亮,顯然我們低估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但我希望大家能打起精神,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好了。
現在抱怨其他任何事情都無事於補,所以我希望大家把專注力放到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上來。山姆,你覺得我們該從哪裡下手去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其他人有想法也可以發言……”
……
這場視訊會議進行了兩個多小時。
雖然前面大家的情緒都不高,但丹尼斯是個很擅長調動人積極性的人。
比如開會的時候,他從不會讓大家自己選擇是否發言,而是挨個點名。被點到名的,不管是否有思路,都會說上兩句。
起碼潘敬元覺得這種會議方式效率更高,而且更有用。
人的思維天生具備惰性,自由發言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寄希望於別人,自己懶得動腦,但這樣挨個點名,逼著每個人都要去思考,然後說點什麼。
這一過程中,說不定就能有靈感,又或者有些哪怕敷衍性質的發言,都可能帶給其他人靈感。
只是今天的效果並不是太好。
雖然後面一個小時大家提出了許多種方法,但潘敬元很清楚,這些方法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去驗證。
當然面對一個新問題,都已經打算開香檳的眾人會有短暫的迷茫期也是正常的。起碼潘敬元相信,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兩年,在丹尼斯的帶領下,他們肯定能最終解決喬喻提出的問題。
時間跨度有點大,但數學有時候真就跟旁邊那些搞化學、搞材料學的差不多,很看運氣。或者說科研也有一定玄學的成分在裡面。
諸多影響世界發展的科學突破,都來源於意外又或者靈感的突然閃現。
前者多出現應用,後者則適用數學。
最出名的大概就是青黴素的發現。亞歷山大·弗萊明本來只是想培養一些細菌,誰知道操作不當導致培養皿被黴菌汙染,然後透過觀察發現黴菌周圍的細菌全部被殺死,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抗生素被發現,醫學界從此開始了抗生素時代。
要知道青黴素剛被發現的時候,真就如同玄幻中描述的靈丹妙藥。放以前死亡率極高的細菌性肺炎、傷口感染,自從有了這種抗生素之後,才將死亡率降低。
數學其實也一樣,也許只是午睡起床後的靈感一閃,也許就能解決一個難題。當然這可能找不出什麼例項,因為這種事很唯心,大都源自於那些天才數學家自己的口述,外人很難分辨究竟是不是在吹牛逼。
比如潘敬元暫時就沒享受過突然來了靈感然後頓悟,因為每次他的突破,都是腳踏實地的學習,然後水到渠成的發現。但他相信這個,是因為親眼見識過。
而且就在他的旁邊,某個小子突然大吼一聲“有了”,然後便被請到講臺上揮斥方遒的時候,他便確信了這種數學上的頓悟是必然存在的。
……
在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潘敬元突然收到了一條私聊訊息。
&n還支援視訊會議中的私聊功能,當然這也依賴於會議主持人設定的聊天許可權。不過丹尼斯作為會議召集者,從來不會限制團隊的私聊功能。方便大傢俬聊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