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寧氏的育兒經,都是她自己的琢磨。
她父親是獨子,祖母管得嚴,事事都要替父親做主,養成了父親孱弱的性格。母親對此常有抱怨,可是等到太后的弟弟寧萼出生,太后的母親又重複了祖母的教養方式。
對父親和弟弟比較失望的太后,從幼年時就想,孩子不能太過於管束,偶然出格,不傷大雅,就不要多管。
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拿主意。
這些年,太后對朝政瞭如指掌,除了生病那一年半。
雖然熟悉朝政,宮裡也有親信,可太后從來不干涉皇帝行事,哪怕有時候皇帝行事並不讓太后滿意。
她不想將兒子養成她父親那般孱弱,更不想像她弟弟那般紈絝暴躁。
對於孩子,太后疼他,鼓勵他,大錯誤上糾正他,小錯誤上容忍他……
直到今天,她才驚覺:自己是不是做得很失敗?
為什麼仲鈞和皇帝兄弟二人這般不和?
太后自認為在兩個兒子之間做得很好。
她對長子更疼愛,對幼子反而嚴厲。
因長子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先皇給他的壓力、朝臣給他的壓力,他不需要母親再督促他。
太子只需要母親疼他,寵他,再他累了給他安慰和溫暖。
太后也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她知道皇帝討厭仲鈞,卻從來沒問過是因何而起的。
太后想,這一點上。她做得很失敗。她避免把兒子教的羸弱。結果,在母子關係上,她自己變得羸弱了……
####
對於這次的事,看得最明白的是太后。
其次是始作俑者和皇帝。
最糊里糊塗的,是訊息不通、小心翼翼的朱仲鈞和顧瑾之。
京裡的眼睛太多了,他們倆也不敢貿然去打聽。
朱仲鈞鎮定自若,心胸已經有了各種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
可是他不和顧瑾之講。
顧瑾之安靜看書,卻是半盞茶的功夫也不翻一頁。
她顯然是哄自己的,根本就看不進去。
朱仲鈞好笑。
他擠到了顧瑾之身邊,問她:“擔心嗎?”
“擔心你被枷號示眾。丟盡了皇家的臉?”顧瑾之知道他不懷好意。反譏道。
朱仲鈞笑得更加得意:“……擔心嫁不成我嗎?”
自從上次顧瑾之褪了衣衫,表示願意和他上床,而後又願意跟著他謀反,他就認真了顧瑾之心屬於他。越發肆無忌憚。
“擔心。”顧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