沬邑,隨著玄鳥遠去,又恢復到了平靜之中。
但是在表面的平靜下面,卻有不少暗流在湧動著。
殷商與東夷的戰事,進入了膠著階段,似乎上到商帝,下到臣民,都在遙遙關注著那場大戰。
而在沬邑之外,眾多從萬方臺之中出來的煉氣士,依然在各地遊走,擒拿那些所謂巫風不正,不守巫道的巫祝,然後抓到刑臺伏刑。
最初一兩個月,時不時有巫祝被抓,沒抓到一個,則當著沬邑百姓直面,宣讀罪狀,施行刑罰。
同樣,也不乏被巫祝殺戮的煉氣士。
總之,沬邑未亂,沬邑之外則開始亂了。
過了兩個月之後,煉氣士們能抓到的巫祝,便再也沒有之前多了。
或許是得到了什麼指示,或許是被抓怕了,殺怕了,一個個都躲得老老實實的。
這種時候,一旦抓到的,則是一些更為強大的巫祝了。他們自認為實力高強,並不將煉氣士放在眼裡,最終卻撲倒在煉氣士腳下。
一時之間,殷商各處,除下曾經做過商都的那些城邑,幾乎難以見到巫祝。即便是那些大城邑中,巫祝也只是呆在巫廟不出。
······
種種這些,都與姬考沒有關係,他自從進入沬邑以來,已經有好幾個月了,時間也由春入秋,涼意稍起。
姬考呆在典藏室之中,幾乎足不出戶,翻閱種種修行典籍,進行著他修行定基的大業。
導氣令和,引體致柔,是為導引。
引體致柔,這並不是什麼難點,早在周原之時,姬考便已經創出了一些動作。
這些動作,多是參照禽獸動作,透過人體鍛鍊,使得肢體柔軟,更善爭鬥。
但是,姬考初創之法,只是站在武者爭鬥的角度設計,卻忽略了另外一點。
很多動作,偶爾施展無所謂,要是長期鍛鍊,輕則會導致身體畸形,重則會導致臟腑受損。
開始之時,姬考便知道會有此隱憂,所以幾十個導引動作,都不是特別複雜的,不會造成特別大的損害。
而且他在導引圖上也描述過,此術初創,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不可久試一動作,需要迴圈練習。
然而,每個動作最好習練多久,該用怎樣的順序進行導引,他自己也不甚明瞭。
此時,則又不同了。
在岐山之上,他本就看了不少岐山一脈的醫書。當時看書之時,他便刻意看一些與人身結構相關的醫典。
下山之後,百草真人又贈予素問一卷。
根據醫道一脈的知識,將導引術進行更系統完備地整理,最起碼是要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沒有後患的引體之法。
素問之中,有春發夏長秋收冬藏四氣調神之論,又有關節臟腑經脈氣血之說,簡直就是為他創造導氣引體之法,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
創法之時,一旦有與醫道之理相悖的地方,他馬上放棄,換其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