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繼續說道:“賈似道是個極度貪財戀權之人,聽說,他此次統管鄂州戰局,便在暗中拉幫結派,俗話說,‘欲固取之,必固予之。’若是我們為賈似道鋪就成功之路,好讓他立下大功得以晉升,依著賈似道的德行,三年五載便可把持南宋朝政,大王細想,若是由此等權臣把持著南宋朝政,他日,大王結束內亂,再領兵南下,豈不如虎驅羊。”
張禧和解誠聽完劉秉忠進一步的解釋方才恍然大悟,亦對劉秉忠長遠的眼光感到佩服,忽必烈深表贊同,也暗自佩服劉秉忠的謀略。
“那將軍準備如何幫助賈似道立功啊?”忽必烈繼而問道,
劉秉忠猶豫了片刻,似有顧慮,卻最終還是說道:“東路橋易守難攻,但是一定需要有人斷後,拖住宋軍,若是大王留下一百多殘弱老兵斷後,並裝作是大部隊的樣子,並事先告知賈似道,讓賈似道領兵奪取東路橋,我們再裝作潰敗而逃的樣子,那麼賈似道便可將奪得東路橋,擊潰我蒙古大軍作為幌子邀功請賞。這既賣給賈似道一個面子,為後續合作打下基礎,又可以助他上位,一舉兩得。”
張禧和解誠覺著此計精妙,忽必烈也並不否認,但是,他卻聽出了當中不對勁的地方,這也是劉秉忠猶豫的原因。
“為何留下一百多老弱殘兵?”忽必烈厲聲問道,
賈似道回覆道:“這一百多人必然要付出血的代價,不然,賈似道空口無憑,無法取得宋皇信任,再說,斷後一事,無論怎樣都會有人犧牲,何不......”
未及說完,忽必烈便怒道:“將軍又不是不知道本王帶兵之道,本王決不允許你這麼做。”
劉秉忠並未對忽必烈的責罵感到怨憤,他反而覺著欣喜,因為,只有這樣的君王才配自己傾力輔佐。
“既然,大王不忍,可是,無論如何,斷後一事,必定要有軍隊負責,死傷在所難免!”劉秉忠據實說道,
“既是如此,又何須特意安排老弱病殘之兵,安排一隊正規兵馬即可。”忽必烈嚴肅說道,
劉秉忠知悉那斷後之兵必是不能存活,此番必須迅撤併北還,那些老弱病殘之兵無疑會拖累全軍行進度,故而,劉秉忠才想到此策,他也早已經做好到軍隊安撫勸說的準備,可是,經忽必烈嚴肅指正後,劉秉忠便放棄了這個想法,轉而對忽必烈由衷佩服。
隨後,忽必烈與劉秉忠及張禧、解誠商量了北還路線,並就所有北還事務交由劉秉忠打理。
之後幾天,蒙古軍的先鋒部隊便趁夜往東行進,東攻臨安的謠言四起,宋皇起初搖擺不定,後賈似道上了一道奏疏,力**古軍攻打臨安的可能,這便引起了宋皇的注意,遂下令由賈似道負責阻擊蒙古軍東犯,將主力東調。
忽必烈見宋皇中計,便領兵半路折回北邊,賈似道知道中計,卻追悔莫及,恰在醒悟,欲進兵追擊之時,收到了劉秉忠私信,劉秉忠的信讓賈似道很是開心,隨即帶著幾萬兵馬往東路橋追趕。
誠如劉秉忠所料,東路橋在支撐了一天後,由宋軍趁夜摸過橋對岸,守衛東路橋的一百七十二名勇士全部被賈似道所殺,由於是天黑作戰,賈似道刻意命人虛張聲勢,巧做現場。
拉著一百多名蒙古軍屍體返回後,便以“諸路大捷,鄂州之圍已解,匯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實萬世福疆之福。”上表彙報,而對蒙哥軍真正撤退的原因隱而不報。
可憐宋皇對賈似道私下議和,誇大戰功一無所知,竟然以擊潰蒙古軍,斬殺敵軍無數為封賞之由,賜賈似道衛國公與少師,還令朝中文武百官恭迎賈似道‘凱旋’。
忽必烈一行順利抵達開平與燕京重地,與張柔和董文炳的大軍匯合,從此開始了與漠北王阿里不哥爭汗之鬥。
劉秉忠知悉賈似道加封衛國公和少師的訊息後,暗自欣喜,時下,他只願一心助忽必烈奪得汗位,無暇南宋之事,但是,他很清楚,有了賈似道這枚楔子打入南宋,他日再次兵臨南宋,結局自然不會像如今這般困頓了。
美人谷谷主知悉忽必烈終於攜兵北返之事後,格外欣喜,另又聞悉原已故國師那摩耶的得意弟子思巴自西域趕回支援忽必烈,便對忽必烈安危無所憂慮了,反倒是老二等四人失蹤之事,以及仙婕沒了蹤跡之事讓她格外頭疼,只可惜,為了保護忽必烈,老大等人不敢抽身,現今好了,只等思巴一到,她便可撤回老大四人,全力推行自己的計策了。
忽必烈返還開平的訊息被阿里不哥知道後,猶為生氣,他斥責阿臺手下辦事不力,被人騙了也不知道,阿臺便把怒氣轉移到了鬼臉老怪等人身上。
鬼臉老怪等人原本只效力蒙古大汗,因為他們的母國受到大汗的限制,可是如今蒙哥汗去世,新汗未立,他們便也失去了效力的目標,猶為混沌,如今被阿臺責罵,眾人心中亦是頗為不爽,嫌隙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