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哥以霍魯海及渾都海為西路軍自關中進兵反忽必烈,又命旭烈兀長子玉木忽兒和合刺察兒十萬東路軍南下,直擊開平、燕京等地。
對於霍魯海及渾都海率領的西路大軍,阿里不哥不是很放心,便命自己的親信近臣阿蘭答兒率領西路軍出河西,下六盤山,企圖牢牢控制川蜀後方。
忽必烈依著劉秉忠的建議,命廉希憲率先繞道四川,誅滅霍魯海及渾都海的親密黨羽密裡火者及乞臺不花,形成從南邊回逼關中的局勢,其時,汪良臣自陝西從東面進擊阿蘭答兒率領的西路軍,使得阿蘭答兒瞻前顧後,尾難以兼顧,又因為其與霍魯海與渾都海的指揮權矛盾,不久後被廉希憲擊潰。
面對十萬東路軍,忽必烈依著思巴的建議派人潛入阿里不哥東路軍內部,挑唆引誘幾位有重量的宗族領,令阿里不哥內部軍心紊亂。
當阿里不哥聽到西路大軍潰敗的訊息後,大為震怒,卻又無可奈何,又深知此刻東路軍內部軍心不穩,有的主張進攻,有的主張對峙,不作進攻,莫衷一是。
故而,面對西路軍的潰敗,阿里不哥不得不放棄原來制定的南進計劃,便命玉木忽兒及合刺察兒按兵不動,與忽必烈僅作對峙,不可妄動。
原本局面對阿里不哥大為有利,如今,卻被劉秉忠與思巴兩人的計謀扭轉局面,雖然如此,時下也只是解去燕京與開平之圍,卻並未傷及阿里不哥的元氣,阿里不哥的十萬大軍依舊駐紮在北境,對開平和燕京虎視眈眈,兩軍實力對比依舊懸殊。
忽必烈深知,面對阿里不哥幾路千戶大軍,十萬之眾的兵馬,自身區區四萬多人,若是真的硬碰硬,後果難測。
此刻,忽必烈卻並未過分擔憂兵馬上的差距,他心底不願看到蒙古國因為自身內鬥而大為虛耗,倘若真的開戰,無論自己與阿里不哥誰輸誰贏,於蒙古而言,卻是已經輸了。
思巴提議派使者前往伊爾汗國請求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支援,劉秉忠亦贊同。
旭烈兀自領軍西征,一路直打到西亞,乃至東歐,卻在關鍵時刻接到蒙哥汗的死訊,其屬下曾力勸旭烈兀領軍歸國爭汗,旭烈兀卻當即拒絕,他深知自己的勢力在西域,所謂鞭長莫及,若是自己捨近求遠,,以己所長用之所短,只會得不償失。
於旭烈兀的心底,他很清楚,蒙古需要一位有魄力,既擅於軍政,又善於治理的人繼任為汗,而自己只能作為在前線勇猛殺伐的大將,大汗之位難以勝任,故而,他便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伊兒汗國,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對於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汗之鬥,其本人作為二人的親兄弟,夾在中間頗為難受,但是,他心中卻更偏向於忽必烈稱汗。
雖然如此,他還是拒絕了忽必烈的請求,他在回信中力陳兄弟之情,難以表示支援誰,以中立自居。
忽必烈並無責怪之意,也很體諒旭烈兀。
廉希憲與汪良臣西路大捷的訊息傳來,忽必烈很是欣喜,恰在此時,思巴亦收到張宏彥回的書信,接到書信後,思巴拆開,見到‘命帶龍星之命之人已經尋到’很是開心,但看到‘是梅兄弟’等字眼卻很是疑惑,便將書信轉交忽必烈。
忽必烈聞悉命帶龍星之命的人已經尋獲,異常開心,接過思巴遞來的書信,仔細一讀,不禁感慨道:“竟然是他!”
思巴看著忽必烈驚訝的神色,聽到“竟然是他”的叩問,一臉疑惑地問道:“大汗莫不是認識這信中所提及的梅兄弟?”
忽必烈將信交回思巴,解釋道:“國師可能有所不知,去年秋,先汗猝然去世,本汗的軍隊陷於鄂州之戰,時聞悉阿里不哥欲趁我進兵鄂州之際謀奪汗位,並派出聚賢閣數名高手刺殺本汗,就是這個梅兄弟,他不僅救了本汗一命,更是以‘六字’輕而易舉解去我三重困局。
思巴驚訝地回覆道:“上一次我拜訪劉將軍之時,劉將軍便向我提到一人,說他以‘六字’解開大汗在鄂州的三重困局,也是因為此人的‘六字’之策,劉將軍才想到以賈似道為重要棋子為他日蒙古一統山河佈下一盤大局,難不成,劉將軍說的那人就是這信中的梅兄弟?”
忽必烈點頭答道:“正是他。”